词条 | 布哈林,Н.И. |
释义 | Buhalin 布哈林,Н.И.(卷名:外国历史) Николай Иванович Бухарин (1888~1938) 苏联共产党(布尔什维克)和第三国际领导人,马克思主义理论家。1888年10月10日出生于莫斯科一个小学教师家庭。1905年开始同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发生联系,成为学生运动中的活跃分子。1906年参加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开始从事党的地下工作。1907年考入莫斯科大学法学院经济系。1908年被补选为党的莫斯科委员会委员。1909~1910年3次被捕,最后一次被流放到阿尔汉格尔斯克省的奥涅加。1911年10月从流放地逃往德国的汉诺威。先后流亡德国、奥地利、瑞士、瑞典、挪威、丹麦,从事理论著述和工人运动。1916年10月去美国,在纽约编辑俄文《新世界报》。1917年俄国二月革命后回到莫斯科,当选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莫斯科苏维埃执行委员会委员、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莫斯科委员会委员。同年7~8月,在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第6次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十月革命时,是领导莫斯科起义的核心成员。同年底任《真理报》主编(1917~1929)。1919年3月俄国共产党(布)第8次代表大会正式设立中央政治局,布哈林当选为政治局候补委员(1919~1923);1924年在党的第 13次代表大会上当选为政治局委员(1924~1929);1919~ 1929年当选为第三国际执行委员会委员,1925~1929年当选为第三国际执委会书记。1926年11月起主持第三国际政治书记处的全部工作。1928~1930年间,联共(布)党内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路线、方针、政策发生尖锐的分歧和斗争。布哈林认为工农联盟有破裂的危险,反对要农民为工业化“纳贡”,主张国民经济综合平衡,放慢工业发展速度,推迟农业集体化,反对剥夺和消灭富农。1929年,联共(布)中央批判他领导“右倾反对派”,4月解除其《真理报》主编职务,7月解除共产国际执委会主席团成员职务,11月被开除出联共(布)中央政治局。后任苏联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技术局局长。1931年任苏联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委员,在莫斯科大学兼任教授。1934年2月至1937年1月任《消息报》主编。1935年参加宪法起草工作,是苏联宪法主要起草人之一。1938年 2月被指控组织“右派与托派联盟”阴谋集团,遭到逮捕并开除党籍。1938年3月 15日与А.И.李可夫等16人被苏联政府以叛国罪处决。1988年2月4日,苏联最高法院决定撤销1938年 3月最高法院军事委员会对布哈林一案的判决,为布哈林及受此案牵连的另外10人恢复名誉。1988年 5月10日,苏联科学院主席团决定恢复布哈林的科学院院士称号。 布哈林在流亡国外的6年中,研究马克思主义著作和古典政治经济学,掌握多种外语,学习欧洲工人运动的实践经验。布哈林对帝国主义和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过渡时期问题的研究成就,得到В.И.列宁的肯定。1915年出版《世界经济和帝国主义》,阐述世界经济的形成及其发展过程,揭示帝国主义的实质,得出帝国主义体系必然崩溃和社会主义必胜的结论,并首次提出“国家资本主义”范畴,是一部较早用马克思主义观点论述帝国主义的著作。在《关于帝国主义国家理论》(1916)中,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过渡时期经济学》(1920)是探讨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主要规律的一部开拓性和有缺陷的著作。《历史唯物主义理论》(1921)突出地阐述了平衡论,是一部有争议的著作。他还论述了世界革命进程多样化的思想;论述和发挥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的思想;在经济上,主张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同时存在,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相结合,大力发展生产力,使国民经济均衡地循序渐进地发展;在政治上,强调调整阶级关系,巩固工农联盟,群众参与国家管理,国内安定,在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和平长入社会主义”等一系列观点。他还提出防止无产阶级国家和政党蜕化的思想。在国内外影响较大的论著还有《共产主义入门》(又译《共产主义 ABC》)(1919)、《共产主义纲领》(1923)等。他关心中国革命,1927年发表《论中国革命》、《中国革命的前途》、《中国革命问题》等文章。布哈林在马克思主义史上占有一定地位。他在理论观点上和政治上有一定缺陷和错误。他领导“左派共产主义者”反对签订《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和约》,在工会问题争论中采取折衷主义立场,缺乏辩证法思想等等,曾受到列宁的批评。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78206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