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巴尔通氏体病
释义 Ba’ertongshitibing
巴尔通氏体病(卷名:现代医学)
bartonellosis
  一种由白蛉叮咬传播的细菌性皮肤病。病原体为杆状巴尔通氏体。典型的病程分2期:奥罗亚热期和秘鲁疣期。在秘鲁,早在印加帝国前就有此病,1870年在秘鲁利马和奥罗亚修铁路的工人中曾流行一种发热和贫血的病。1885年,秘鲁医学生丹尼尔·卡里翁将患者皮肤疣处的血给自己接种,结果得了奥罗亚热,出现发热和贫血,他发现了杆菌状和球杆菌状的病原体。因此本病亦称卡里翁氏病。1909年J.R.巴尔通(又译巴顿)首先描述了血循环中的此种致病菌,以后本病又称巴尔通氏体病。本病局限在南美洲安第斯山的河谷、秘鲁、厄瓜多尔和哥伦比亚,该地区的流行与无症状的患者和长期带菌者作为传染源有关。
  病原学 杆状巴尔通氏体 (Bartonella bacilliformis)是一种革兰氏阴性多形性杆菌,属巴尔通氏体科巴尔通氏体属。在血液或组织中呈球形或棒状,常3个菌体组成“ V“形或“Y”形,菌体小,约1~3×0.25~5┢g 。吉耶姆萨染色呈红紫色。
  发病机理  病原体经白蛉咬的伤口进入人体,先在血管内皮细胞内繁殖,2~3周后进入血流,粘附在红细胞上,使之脆性增加、易于破碎。病原体又进入红细胞。单核吞噬细胞吞噬了感染的红细胞,在其细胞内可见很多革兰氏阴性细菌。血的库姆斯试验阴性,其他血凝集素及溶血素试验亦阴性。红细胞脆性增加,易破裂,可在短期内出现严重贫血。这阶段即奥罗亚热期,若能度过急性奥罗亚热期则体温下降,红细胞明显回升。奥罗亚热期极少复发。经3~6个月后,大部分病人进入第二期:慢性良性秘鲁疣期,在皮肤粘膜出现血管瘤样结节,在其中可找到巴尔通氏体,偶见报道在内脏、骨骼、中枢神经亦有血管瘤样结节。新的结节内有增生血管和内皮细胞,陈旧的结节内有纤维化。
  临床表现  潜伏期约3周,有的可长达100天,外表正常的受染者有时血培养杆菌状巴尔通氏体菌阳性。临床上分两期:①奥罗亚热期。起病可急可缓,缓慢起病者有寒战、高热、头痛、精神状态改变、轻度黄疸、苍白、贫血。红细胞显著下降,呈大细胞低色素性贫血,可见豪厄尔-若利二氏体和有核红细胞。白细胞左移。出现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尚有肌肉、关节痛和全身淋巴结肿大。若不经治疗,此期病死率可超过50%。急性期尚可见沙门氏菌病、疟疾、阿米巴病等重叠感染。经3~6周,存活者开始缓慢恢复,体温下降,红细胞恢复正常。②秘鲁疣期。存活的奥罗亚热患者经3~6个月的恢复期后进入此期。也有的患者不经奥罗亚热期而直接进入此期。典型的皮损是直径0.2~4cm的血管瘤样结节,多发生在暴露部位的皮肤,有时聚集成片。未经治疗的皮肤结节病变可持续数月至数年。这两期曾一度被认为是两种不同的疾病,但两期患者体内均能找到巴尔通氏体,目前认为皮损期(秘鲁疣期)可能是患者对巴尔通氏体产生免疫力的一种现象。
  诊断  在急性期,根据流行地区、临床症状、血涂片或培养(找到巴尔通氏体)即可确诊。秘鲁疣期,血涂片不容易发现致病菌,但皮损处涂片可以发现,血培养亦可为阳性。
  治疗和预防  青霉素、四环素、链霉素和氯霉素的疗效较好。因本病常合并沙门氏菌感染,故氯霉素的应用较普遍。用药24~48小时后即退热。在急性奥罗亚热期给予输血则恢复更快。秘鲁疣期对抗生素治疗反应不同,皮损大,有继发感染者有时需手术切除或引流。预防的关键是用杀虫剂杀灭白蛉,个人防护可用蚊帐、防护剂等。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78206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7/1 3:2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