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普罗科菲耶夫,С.С.
释义 Puluokefeiyefu
普罗科菲耶夫,С.С.(卷名:音乐 舞蹈)
Сергей Сергеевич Прокофьев (1891~1953)
  苏联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1891年 4月23日生于乌克兰的松措夫卡村(今顿涅茨克州红村),父亲是管理地主庄园的农艺家,母亲擅长钢琴,是他的音乐启蒙老师。普罗科菲耶夫5岁开始学钢琴及作曲,随后陆续写出了歌剧、钢琴曲等一系列童年作品。经С.И.塔涅耶夫推荐,1902和1903年夏季从Р.М.格利埃尔学习作曲。1904年考入圣彼得堡音乐学院,师事А.К.利亚多夫(作曲)、Н.А.里姆斯基-科萨科夫(配器)、В.Я.维托尔(曲式)、А.Н.叶西波娃(钢琴)、Н.Н.切列普宁(指挥)。1909年毕业于作曲班,1914年又毕业于指挥班和钢琴班,因演奏自己创作的《第一钢琴协奏曲》而获安东·鲁宾斯坦奖。
  音乐学院的年代为普罗科菲耶夫打下了作曲和钢琴技巧的坚实基础。然而他不满足于传统作曲技法的学习,对新浪漫主义和俄罗斯学院派的美学价值深感怀疑;他开始醉心于当代最新的音乐风格和音乐思想的探索。在这方面的志同道合者是比他年长10岁的挚友Н.Я.米亚斯科夫斯基。但普罗科菲耶夫并未趋附时尚而成为А.Н.斯克里亚宾象征主义的追随者或C.德彪西印象主义的门徒,对他影响较大的是I.F.斯特拉文斯基的早期创作,以及戏剧、绘画、诗歌的一些新潮流。普罗科菲耶夫的创作大致可划分为3个时期。
  第1时期(1918年以前)  这一时期的特征是不断地探索和风格的急剧变化。从童年稚气的钢琴童话和加沃特舞曲一变而为强烈的结构主义(如钢琴曲《托卡塔》1912);从W.A.莫扎特风格的古典主义(《小交响曲》1909,1915年修订)一变而为犷悍的野蛮主义(《斯基夫组曲》,1915;康塔塔《他们七人》,1918);从早期浪漫曲(作品第 9号)的传统风格一变而为将散文音乐化的音调试验(音乐童话《丑小鸭》,1914;抒情心理歌剧《赌徒》,1916,1927年修订)。他反对当时风行的柔弱伤感的艺术风格和习惯性的“美”感标准,主张刚健有力的、甚至强烈到刺激感官的艺术效果。他这一时期的作品常常迸发着节奏的力量,充满活力、热情,富于奇思异趣;调性范围也因多调式和色彩性和声的运用而得到大胆扩展;俄罗斯民间因素被赋予了崭新的面貌;钢琴写法也作了新颖的处理。他的革新探索得到圣彼得堡音乐社团“现代音乐协会”和一些人士的支持,但也经常在赞赏者和反对者之间引起激烈的意见冲突。这一时期他还写有下列著名作品:《第一钢琴协奏曲》(1911)、《第二钢琴协奏曲》(1913),《第一小提琴协奏曲》(1916~1917),钢琴小品套曲《昙花一现》(1915~1917),《第一交响曲》(《古典交响曲》,1917)。
  第2时期(1918~1933)  1918年春,普罗科菲耶夫离开了祖国,在欧美侨居了15年。1919年他为美国芝加哥剧院作了童话喜歌剧《对三个橙子的爱》。这部以其欢快、乐观的格调而与20年代的西方歌剧大异其趣的作品并未得到观众的赏识。1920年在巴黎和伦敦接踵上演了他的舞剧《关于作弄七个小丑的小丑的故事》(通称《小丑》,1915,1920年修订),管弦乐《斯基夫组曲》和康塔塔《他们七人》,从而开始赢得西欧舆论的承认。1921年完成的《第三钢琴协奏曲》也大受欢迎,它融合着悠长的俄罗斯歌调及饱满的动力性和明朗情绪,是他的最佳作品之一。
  普罗科菲耶夫在这一时期与法国“六人团”接近,并进一步探索更为复杂的半音化风格。他写作了《第二交响曲》(1924)──大都市主义所具有的典型的结构手法(几个“各自为政”的固定歌调声部生硬的叠置)与俄罗斯歌调及其巧妙的变奏发展相结合;《第三交响曲》(1928)──以其歌剧《火天使》(1919~1927)的音乐为基础,是 1部音乐语言极其复杂的表现主义交响戏剧;《第四交响曲》(1930)──以他的舞剧《浪子》(1928)的音乐为基础,是作者对优美的抒情和明澈的管弦乐织体的新探索。此外,他还写有以结构主义音乐表现“红色俄国”的舞剧《钢铁的跳跃》(1926)、《在第聂伯河上》(1931),《第四钢琴协奏曲》(1931)、《第五钢琴协奏曲》(1932)等。普罗科菲耶夫逐渐认识到,脱离祖国对他的创作发展产生了不良影响,于是在1933年返回苏联。
  第3时期(1933~1953)  返回苏联后的20年是他创作生涯的黄金时期。在他的作品中出现了新的题材内容(祖国及其历史和当代生活);现实主义的和俄罗斯性格的艺术特征更为鲜明;音乐语言更为明晰而富于个性;史诗性、抒情性的创作面貌更为突出;传统的调性手段和旋律结构同20世纪艺术风格的融合也更为有机而自然。
  这一时期他在歌剧和舞剧方面的成就特别显著。他完成了4部歌剧:《谢苗·科特科》(1939,根据В.П.卡塔耶夫的小说《我是劳动人民的儿子》)描写国内战争时期乌克兰农村的斗争;《真正的人》(1947~1948,根据Б.H.波列沃依的同名长篇小说)塑造卫国战争时期的英雄人物;《修道院中的订婚礼》(1941,根据英国作家R.В.谢里丹的小说《少女的监护人》)是1部抒情性的喜歌剧;《战争与和平》(1942,1953年修订,根据Л.H.托尔斯泰的同名长篇小说)是 1部把抒情心理性和民族史诗性熔于一炉的爱国主义巨作,被公认为是普罗科菲耶夫歌剧创作的顶峰。这些歌剧的脚本都是由曲作者亲自执笔或参与编写,除了《修道院中的订婚礼》之外,全都是由文学原著摘编的散文唱词。歌剧基于贯穿发展的原则,很少采用分曲形式;声乐部分以旋律化的或说白化的朗诵调为主(继承了А.С.达尔戈梅日斯基和М.П.穆索尔斯基的歌剧传统);管弦乐部分则始终以复杂的交响性展开推动戏剧的情节发展。
  这一时期他创作的 3部舞剧音乐《罗密欧与朱丽叶》(1935~1936)、《灰姑娘》(1941)、《宝石花的传说》(1949~1953),不论在思想的深度和艺术的完美性上都大大超过他前期的同类作品,是对这一体裁的创造性贡献。
       


  他的《第五交响曲》(1944)、《第六交响曲》(1947)、《第七交响曲》(1952)分别侧重史诗性、戏剧性和抒情性的音乐形象,它们的问世都引起热烈反响,被视为苏联音乐的经典。特别是《第七交响曲》以其高度的艺术魅力为普罗科菲耶夫的创作生涯作出了光辉总结。
  与歌剧、交响乐及电影音乐的创作紧密相联,形成了普罗科菲耶夫的康塔塔-清唱剧的风格。他曾写作了康塔塔《庆祝十月革命二十周年》(1936~1937),以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原著摘录为唱词,试图概括无产阶级革命的发展;《亚历山大·涅夫斯基》(1939),以他的同名电影音乐为基础,表现俄国人民反抗外敌入侵的史迹;《祝福》(1939),以苏联民间诗歌为词,描绘当代农村生活的图景;《伊凡雷帝》(1942~1945),根据他的同名电影音乐由指挥家A.Л.斯塔谢维奇于1961年编辑而成,反映了16世纪俄国的社会变革;清唱剧《保卫和平》(1950)表达了人民渴望和平的普遍心愿。这些作品题材多样,表现形式各具特色,大大扩展了这一体裁的艺术能量。
  在其他器乐体裁方面,他的《第二小提琴协奏曲》(1935)、《大提琴交响协奏曲》(1950~1952),以及一系列奏鸣曲,均成为演奏家的保留曲目。此外,他的交响童话《彼佳和狼》(1936)、组曲《冬日的篝火》(1949)等,以生动的艺术形象刻划了苏联少年儿童纯真的心灵,是奉献给孩子们的艺术珍品。
  普罗科菲耶夫认为艺术家必须美化、歌颂和捍卫人的生活,引导人们走向光明的未来。他的作品中所固有的明朗乐观、富于活力的素质正是上述信念的体现。但他也从不回避通过创作对黑暗丑恶的生活阴暗面进行嘲讽和鞭笞。普罗科菲耶夫是一位艺术革新家,他并不特别倾向某一现代流派,不给自己限定某种必须恪守的作曲理论;他是根据自己的见解广泛继承西欧古典派、印象派、特别是“新俄罗斯乐派”的传统,兼收20世纪作曲技法的一些新成果,并独具匠心地汲取和处理民间音乐的音调、节奏和其他表现手法,从而形成了他自成一家的风格。1953年3月5 日普罗科菲耶夫逝世于莫斯科。他的音乐作品经受了时间的考验,在世界音乐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78206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27 22:4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