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摄论学派
释义 Shelun xuepai
摄论学派(卷名:宗教)
  中国佛教学派,亦称摄论宗。以传习、弘扬《摄大乘论》(简称《摄论》)而得名。其学者称摄论师。
  《摄大乘论》是印度大乘佛教中瑜伽行派的重要著作。无著造论,世亲作释。此论在北魏已由佛陀扇多译出2卷;但释论未译,文义未显,流行不广。梁中大同元年(546),西印度真谛来华,应广州刺史欧阳之请,在慧恺、法泰的协助下译出《摄大乘论》3卷,世亲释论12卷。真谛“虽广出众经”而“偏宗摄论”,陈光大二年(568)八月,他与法准、道尼、智敫等12人发誓弘传《摄大乘论》与《俱舍论》,使之流行中国。其弟子中传摄论之学的,有慧恺、智敫、道尼、法泰、曹毗、僧宗、慧旷。道尼依真谛宗旨,归乡(江西九江)开讲摄论,知名海内。隋开皇十年(590)奉诏入长安,于是摄论之学大行于京师。道尼有弟子多人,其中知名者有道岳、慧休、智光等。道岳后改学《俱舍论》。当时盛行于北方的摄论之学,除道尼和法泰之弟子靖嵩两系外,尚有昙迁一系。昙迁著有《摄论疏》,其弟子有道哲、玄琬等,在北土发展了摄论学说,影响颇大。但自靖嵩、昙迁之后,摄论之学逐渐衰微。盖摄论原以世亲之学为主,其学广涉法相唯识,在印度已蔚成大宗。玄奘从印度游学归国,大弘其学。晚年更把世亲所作《唯识三十颂》及火辨等十师前后所释,以护法为主。杂糅而成为《成唯识论》,同时又以六经为典据。这么一来,《摄大乘论》只算诸论之一,而不能独尊。且玄奘重译《摄大乘论》,综核名实,力求信达,远较旧译为胜。在法相唯识学中,摄论师旧义失其重要意义,因而摄论学派终于绝传。
  摄论学派,原无严格的传承,各家学说并不完全一致。举其大纲则都以《摄大乘论》的十种胜相为依据,主要说第八阿梨耶识是妄识,为一切法之所依;但此妄识中又有一分纯净之识。这略同于真妄和合之说,而与当时地论师北道派主张相近。于八识之外,又将阿梨耶识中纯净之识立为第九阿摩罗识(无垢识),亦即真如佛性。修行的人由于阿梨耶识中纯粹之识(净分)继续发展,对治妄识(染分),这样就可以证入阿摩罗识而成为佛,因此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没有永不能成佛的众生。这是各家共同的说法。另从境行果三方面的教理来分析。关于境,他们说真如有其二义,一所缘境为真如,亦即实际;二能缘心亦为真如,相当于第九阿摩罗识,亦名本觉。二者合一,称为能所统一,理智不二。又就五法(相、名、分别、正智、如如)与三自性(分别性、依他性、真实性)的关系而论,正智通于依他性与真实性,五法中亦包含分别性。三性中不但分别性是空,而依他性亦空,三无性(相无性、生无性、胜义无性)不但遮遣分别性,而亦遮遣依他性,因此有历观三性的三重次第观之说。另外,第八识为能变,相当于相分,其余七识为能缘,相当于见分。此即《摄大乘论》身识、身者识等十一种识平列之说。关于行,他们说三乘种性,皆由因缘所生。此即新熏种子之说。关于果,谓定性小乘入无余涅槃,亦可还生回入大乘。这些主张,在道基、灵润诸人之说里,已有了变化,及至玄奘学说行世,更一一加以否定。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78206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1 21:0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