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杂阿毗昙心论 |
释义 | Za’apitanxinlun 《杂阿毗昙心论》(卷名:宗教) Sa╮ yu噚tābhidharma-hrdaya-宺āstra 佛教说一切有部论书。简称《杂心论》。印度法救著,南朝宋僧伽跋摩译。11卷(或作14卷)。此前,东晋僧伽提婆、法显与佛陀跋陀罗、南朝宋伊叶波罗与求那跋摩曾三次传译此论,译本今已不存。 此论为解释和补充印度法胜所著《阿毗昙心论》之书。据称因《阿毗昙心论》内容甚略,而《大毗婆沙论》又过详;法救汲取《大毗婆沙论》中可取之说,斟酌处中,对《阿毗昙心论》作了补充、整理和订正,由原来的二百五十颂扩充到六百颂(一说五百颂,实为六百零六颂)。对《大毗婆沙论》中比较重要的二谛、三世等说,难以在《阿毗昙心论》原文中补充,则另增一《择品》加以阐述。虽曰注释,实为学说的改组。全论十一品,除新增的《择品》外,其余十品,一承《阿毗昙心论》原式。其学说体系以四谛为中心。焦镜《杂心论序》说:“位序品次,依四谛为义:界品直说法相,以拟苦谛;行、业、使三品,多论生死之本,以拟集谛;贤圣(品)所说断结证灭之义,以拟灭谛;智、定二品,多说无漏之道,以拟道谛;自后诸品,杂明上事,更无别体也。”但其重要思想均反映在新增的《择品》内。提出诸如“阿罗汉有退”、“中阴”、“三世有”、“四谛渐次现观”、“佛不在僧数”等说一切有部新主张;还以“烦恼随增为有漏”来解释《阿毗昙心论》的“生烦恼为有漏”之说。正是由于此论会通《阿毗昙心论》和《大毗婆沙论》中的不同见解,对说一切有部内部的各种异说有所调和,理论更为完整和充实。 在印度,此论曾盛极一时,对小乘佛学的发展有很大影响。后来世亲曾对此论的颂文进行合并、增删,重新加以组织,为说一切有部写下了批判性的、总结性的著作《俱舍论》。在中国,《杂心论》由于多次翻译和弘扬,毗昙之学曾流行一时,并出现了不少弘扬、研究毗昙的学者。如慧通、慧观及其门下僧业、法琚等,都以精通此论著闻。而僧伽跋摩的弟子惠基及其再传弟子慧集,更以此论为中心,结合《发智论》、《大毗婆沙论》加以弘扬,在毗昙学方面独步一时。 注疏有南朝宋慧通《杂心义记》,北齐智林《毗昙杂心记》,梁智藏《阿毗昙义疏》,隋靖嵩、志念《杂心疏》,唐道基《杂心玄章》、《杂心钞》及慧休《杂心玄章钞疏》等,今均已不存。仅在慧远所撰《大乘义章》中,尚可窥见其引用的上述注疏的某些内容。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78206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