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沧浪诗话
释义 Canglang Shihua
《沧浪诗话》(卷名:哲学)
  中国南宋时期严羽所著关于诗的理论批评著作。分为诗辨、诗体、诗法、诗评、考证(或作诗证)5篇,末附《答出继叔临安吴景仙书》。全书主旨是为了反对宋代存在的违背艺术规律的诗风,反对“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强调诗与议论、说理文字的区别,即诗不同于理性思维的审美特征。
  《沧浪诗话》认为,“夫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然非多读书,多穷理,则不能极其至”。它明确指出诗的创作有自己特殊的规律和途径,虽然不是理性的认识和思维,但不能否定理性认识和思维是诗的创作取得成就所不可缺少的前提。它借用禅宗的比喻,说明成功的诗歌艺术的创作,具有“不涉理路”、“不落言筌”、“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特征。就是说诗的创作不进行抽象的说理,不受概念语言的束缚,直接取之于情感的体验和感受,可以唤起非概念所能限定的无穷意象。《沧浪诗话》把这称为诗所特有的“兴趣”或“兴致”、“意兴”,并认为这是宋诗缺少唐诗那种“一唱三叹”的艺术感染力的原因所在。《沧浪诗话》并不否认在它所强调的“兴趣”、“兴致”或“意兴”中有“理”的存在,但它认为“理”必须融合在“意兴”之中,最高的境界是“词理意兴、无迹可求”。
  《沧浪诗话》发展了司空图(见《二十四诗品》)、苏轼等人的见解,表现了中唐以后禅宗对中国美学的深刻影响。它声称“大抵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明确地肯定了禅宗哲学极为强调的 “妙悟” ,即直觉、内省体验、灵感等在审美与诗歌艺术中的重要地位。这在中国古代美学发展史上有着深远意义。但《沧浪诗话》未能对“妙悟”及其与“穷理”的关系作出科学的说明,因而给人以神秘主义的印象。
  由于儒家偏见的严重影响及其他一些原因,《沧浪诗话》在后世曾遭到不少攻击。但这种攻击并未能消除它对后世的重要影响。
  《沧浪诗话》的主要版本有明代正德年间尹嗣忠校刻本,《说郛》本,《津逮秘书》本,以及1962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郭绍虞《沧浪诗话校释》本。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78206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6/29 5:19: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