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河口生态
释义 hekou shengtai
河口生态(卷名:大气科学 海洋科学 水文科学)
estuarine ecology
  河口水域各类生物之间及其与环境的相互关系。河口水域是河水与海水相混合、海水盐度变淡的区域。“河口”一词来自拉丁文aestus,意为潮汐,说明潮汐在河口中的重要性很早已为人们所认识。涨潮和落潮、河流和风,促进了淡水与海水在河口区的混合。河口的类型复杂多样,学者们对河口的定义及其范围的见解很不一致,一般认为在有潮河口应限于海洋潮汐涨落区内的水域。河口区人类的活动频繁,随着工业和城市人口的发展,河口往往成为大量陆源污染物的集散地,因此河口生态研究很重要。
  环境特点  河口环境的特点是多变的,主要是盐度的不断变化。盐度的变化取决于淡水的流入量。一般的情况是:河口区表层水盐度较低,底层水盐度较高;涨潮时水的盐度升高,退潮时水的盐度下降;在雨季水的盐度近于淡水,在旱季则近于海水。河口区水温也是不断变化的,这种变化比近海和外洋大得多,特别是在中高纬度区。一般说,河口水温在冬季低于海水,在夏季则高于海水。由于河水带来大量泥沙,所以河口区水的透明度小,光线透入水层的深度不及其他海域。粉砂和软泥是河口区底质最常见的类型,底泥富含有机碎屑,它们主要来源于河流和潮上带的一些植物(温带以水草和芦苇为主,热带以红树为主)。因而,在水底常出现缺氧现象。河口环境的上述特点,使河口生物的生态特点明显地不同于其他海域生物。
  种类组成  终生生活在河口区域的生物,主要有牡蛎(Ostrea)、泥蚶(Arca granosa)、扇贝(Pecten)和小型甲壳类、蠕虫等底栖种类。游泳生物终生生活在河口区的极少,而阶段性生活在河口区的却是大量的,因为许多浅海种类在洄游过程中,往往以河口区作为索饵育肥的过渡场所,特别是许多海洋经济动物的产卵场和幼年期(幼鱼、幼虾)的索饵育肥场都在河口附近的水域。如鳗鲡(Anguilla)、松江鲈鱼(Trachidermus)等降海洄游的鱼类,梭鱼(Mugil soiuy)、对虾和大、小黄鱼等在河口区进行生殖的鱼类。河口区浮游动物的特征是量大、种类少。真正生活于该水域的浮游动物的种数,少于底栖种,而多于游泳种。其中有些浮游动物主要分布在河口区,其他许多种多来自近海,来自淡水的动物多数不能适应河口的环境。生活在河口区的大多数浮游植物,也出现于近海,从江、河流入河口的浮游植物,由于盐度的骤增而很快死亡。因此,河口浮游生物种类或为地方特有,或来自附近海域。
  生态特征  广盐性  河口生物的一个重要特点。河口的盐度梯度范围较大,可以从淡水到高盐度水。根据生物的适盐能力分为:广盐性生物,能忍受含盐量的剧烈变化,在含盐量变化较大的河口等水域中生活;狭盐性生物,经不起含盐量的很小变化,生存在含盐量较为稳定的海域中。河口生物为适应多变环境,具有一系列的生理机能。外海高盐水入侵,会使有机体的体液失去离子。河口生物则具有维持高渗性体液的调节机制,以适应氯化钠、氨基酸、尿素等离子浓度的变化。如广盐性的美洲巨蛎(Crassostrea  virginica)和落偏顶蛤(Modiolus demissus)当盐度分别降低到 7和5时,才引起死亡。河口区的某些动物,能利用河口潮汐的盐度变化,去寻找一个适宜的环境。如鳗鲡的幼体,在海洋中从柳叶鳗发育成透明的小鳗之后,能够随潮汐进入河口区。涨潮时逗留在水面上,随涨潮流而进入江河;落潮时下降到水底,避免被落潮流冲入海洋。小鳗还能识别流过头顶的不同水流,当含有内陆水的水流流过时,它便能逆流进入内陆水域,以完成其发育过程。
  广温性  河口生物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温度变化影响生物对盐度的忍耐力,一般说热带种在高温时和冷水种在低温时耐低盐能力较强。许多河口生物能很好地适应不断变化的因子,如锯缘青蟹(Scylla serrata)对温度、盐度的忍耐能力都很高,当温度变动于5~35°C、盐度变动于2~40时,48小时之后仍有90%能存活。与温度变化有关的是河口生物组成的季节变化。如在冬季,起源于北方海域的甲壳动物便从近海水域洄游至位于较南部的河口水域;次年夏季水温上升时,又复北上。温度对处于不同发育阶段的河口生物影响也不相同。如生活于热带的招潮属(Uca)种类,在低温下幼体的存活率较成体者高;而生活于温带的招潮属种类,在低温下则相反。适应低温生活的种,在高温季节时它们的种群数量最低,甚至以休眠或包囊状物度过不利条件;相反,适应高温生活的种类,在低温季节时它们便产下休眠卵,借以度过不良环境。
  耐低氧性  河口生物的第三个特点。在河口区,从海洋来的高盐水较重,因而处在由江河流入的淡水层之下。当两个水体混合较差或者不相混合时,便形成分层现象。底层水中的氧无法从大气层中获得补充,所以栖息于河口区的生物往往具有在低氧条件下生存的能力。如双壳类的贻贝(Mytilus edulis)可生活在低氧且受污染的水域中,并能在缺氧条件下存活几个星期;洞穴生活的双壳类,对缺氧的抵抗力要比在通气良好水域中生活的种类强得多。不同生活阶段的生物个体,对缺氧的耐力也有差异。招潮的幼体对低氧很敏感,而成体能在缺氧的情况下生存很长时间。这是因为成体在沼泽泥沙滩的洞穴生活中,已对低氧条件具有了适应能力。
  以碎屑食性为主  在大洋生态系统中,植食食物链(网)是主要的。而在河口水域中,由于富含大量的碎屑,因而碎屑食物链(网)在该水域生态系统结构中是主要的(见图)。河口区的底栖生物,大部分是碎屑食性者和滤食性者,只在粘土和有机物少的区域,有捕食性者。在较大型的河口水域,则杂食性的动物占多数。如梭鲻(即梭鱼)吸食表层沉积物中的碎屑或粘附于泥表微型藻的同时,摄食底层的小型动物。


  生殖适应  潮汐带动物排卵或排放幼体的时间,往往与潮汐周期是同步的;有的种类在大潮涨潮时进行,有的则在小潮涨潮时进行。活动能力较强的种类,常移动到水底进行生殖。底栖固着种类的生殖时间,与其成体下潜的周期相符。有些游泳种类在生殖季节远离河口,到环境比较稳定的外海进行。河口生物在繁殖后代方面往往还具备一些特殊的适应性。如红树植物的果实成熟后掉下时直接插入泥中,减少漂浮而被水流带走的危险。许多动物产附着性卵,有些甲壳动物的卵常具有卵囊。这些对提高存活率都起了作用。
  参考书目
 B.H.Ketohum,Estuaries  and Enclosed  Seas,Ecosystems of the World,26,Elsevier Scientific Publ.Amsterdam,1983.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78206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7/1 7:2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