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释义 pɑo
礮(卷名:军事)
  中国古代一种利用杠杆原理抛掷石弹的战具。简写作砲。又称为旝、云旝、飞石、抛石等。欧洲古代称抛石机。在火炮出现以前,礮一直是古代攻守战的重要兵器。
  宋朝兵书《武经总要》记载:礮以大木为架,结合部用金属件联接。礮架上方横置可以转动的礮轴。固定在轴上的长杆称为“梢”,起杠杆作用。用一根木杆作梢的称为单梢,用多根木杆缚在一起作梢的称为多梢,梢数越多,抛射的石弹越重、越远。礮梢的一端系皮窝,容纳石弹;另一端系礮索,索长数丈。小型礮有索数条,大型礮多达百条以上(图 1)。每条礮索由1~2人拉拽。抛掷石弹时,由1人瞄准定放,拽礮人同时猛拽礮索,将另一端甩起,皮窝中的石弹靠惯性抛出,射程可达数百步。火药用于军事后,也常用礮抛掷火毬、毒药弹及爆炸弹等。《武经总要》记载了十几种形式的礮,多数礮是将礮架置于地上或插埋于地下,固定施放。有一些在礮架下安四轮,便于机动,称为车礮(图2)。也有的礮,其礮柱可以左右旋转,向各个方向抛掷石弹,称为旋风礮(图3)。
  


  “礮”字最早见于《文选》所收西晋潘安仁的《闲居赋》。文中描述礮石发射情景为“礮石雷骇”。唐代李善注:“礮石,今之抛石也。”
  中国至迟在春秋时期已使用礮。春秋末期《范蠡兵法》(已佚)中曾记:“飞石重十二斤,为机发,行二百步。”(转引自《汉书·甘延寿传》注)《左传》记载,桓公五年(公元前707)周郑葛之战“旝动而鼓”。汉朝贾逵引《范蠡兵法》,亦将“旝”解释为飞石。东汉以后,礮成为军队中的重要攻守器具。东汉建安五年(200),曹操攻袁绍时使用的“霹雳车”,是最早出现的车礮。隋大业十三年(617),田茂广制造“云旝三百具”,号称“将军礮”。唐至德二年(757),李光弼制造了用200人挽索发射的巨型礮,每发能伤数十人。宋朝战争频繁,用礮更加广泛。北宋靖康元年(1126),金兵围攻宋都汴梁(今河南开封)时,曾“一夜安礮五千余座”。金天兴三年(1234)蒙古军攻汴梁,架礮数百具攻击龙德宫,昼夜发礮,落下的石弹,几乎与里城相平。其中最大的十三梢礮,能发射上百斤重的石弹,需要四、五百人同时拽放。蒙古军西征时,主要靠礮攻取城垒。明朝以后,礮逐渐为火炮所取代。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78206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7/1 3:3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