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赵忠尧 |
释义 | Zhao Zhongyao 赵忠尧(1902~ )(卷名:物理学) 中国物理学家。1902年 6月27日生于浙江省诸暨县。1920年考入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数理化部,毕业后曾去浙江吴兴师范学校任教,半年后返回东南大学(1923年南京高师改建为东南大学),任物理助教并补修物理系课程。1925年东南大学毕业后去清华大学任助教。1927年去美国,在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从导师R.A.密立根攻读学位。1930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29~1930年,他和欧洲的几位学者同时发现:用2.6MeV的硬γ射线在轻元素中散射时测得的吸收系数和克莱因-仁科公式符合得相当好,但在重元素中散射时测得吸收系数比理论公式所预计的要大得多,这显示存在一种“反常吸收”。为了探索“反常吸收”的机制,他进一步进行硬γ射线被铅散射的实验。结果发现除了康普顿散射以外,从铅还放出一种“特殊辐射”。他用铅片吸收法测定这种辐射的波长约22.5X.U.(相当于550keV),其角分布是大致各向同性的。从对这些结果的分析中他断定反常吸收是原子核所引起的。赵忠尧的两实验的结果《硬γ射线的吸收系数》和《硬γ射线的散射》在1930年分别发表在Proc.nat.Acad.Sci.U.S.A. Vol.16和Phy.Rev.Vol.36上。两年以后,C.D.安德森在宇宙线的云室照片中发现正电子的径迹(见反粒子);人们才认识到上述的“反常吸收”是由于部分γ射线在原子核周围转化为正负电子偶,而特殊辐射的发现是正电子发现的前奏,也是P.A.M.P.A.M.狄喇克电子论的实验论证中重要的一环。1931年赵忠尧回国后仍在清华大学任教,他曾利用盖革-弥勒计数管进行γ射线、人工放射性和中子物理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论文有《硬γ射线与原子核的相互作用》、《Ag、Rh、Br核的中子共振能级的间距》等。1937年七七事变后,他离开北平去昆明,先后在云南大学和西南联合大学任教,在这时期内他所培养的人才,在中国物理学的发展上,尤其是在原子核物理学方面起了很重要的作用。1946年他在重庆中央大学短期任教后出国,以观察员身份参观美国在太平洋的原子弹爆炸试验。随后筹备为中国开展原子核物理工作急需的加速器和实验设备。在此期间他曾用云室研究宇宙射线,观察到“混合簇射”。这是电子和光子的电磁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大角度簇射和穿透能力很大的贯穿粒子所形成的小角度簇射的混合。1949年他重返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进行了一段时间原子核反应研究,如质子轰击19F时所产生的低能α粒子的研究等,这些都是当时的前沿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他冲破重重困难,毅然回国,还带回当时国内尚无条件制备的静电加速器部件。回国后参与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的创建,1956年成立原子能研究所,任副所长,为开创中国原子核科学技术事业作出重要贡献。1958年他主持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物理系的建立,为培养新一代的原子核物理学者而尽心工作。在这一时期内,他主持建造中国最早的加速器(两台静电加速器),并进行原子核反应的研究。1972年起参与高能物理研究所的筹建工作,1973年任副所长,一直到1984年。赵忠尧1955年受聘为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化学部(现为数学物理学部)学部委员,从中国物理学会建立起,长期担任副理事长,现在是名誉理事,还是中国核学会名誉理事长。自1964年起当选为第三到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78206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