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陈寅恪 |
释义 | Chen Yinke 陈寅恪(1890~1969)(卷名:中国文学) 现代古典文学研究家、史学家。江西修水人。祖父陈宝箴,主张变法维新。父陈三立,为晚清著名诗人。陈寅恪自幼学习经史,1904年到日本巢鸭弘文学院求学,不久因病回国。1910年往德国柏林大学和瑞士苏黎世大学攻读语言文学。1913年入法国巴黎高等政治学校社会经济部,一年后,因欧洲战争爆发辍学回国。1918年起,先后在美国哈佛大学和德国柏林大学梵文研究所研究东方古文字学和比较语言学。1925年回国后,应聘为清华国学研究院导师,历任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香港大学、广西大学、燕京大学、岭南大学、中山大学教授,讲授“佛教翻译文学”、“两晋南北朝隋唐史”、“唐代乐府”等课程。1930年起,先后兼任中央研究院理事、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故宫博物院理事、清代档案编委会委员等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当选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三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兼任中央文史馆副馆长。 陈寅恪的治学范围甚广,他在历史学、语言学和宗教学等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研究,也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1930年,陈寅恪在《敦煌本〈维摩诘经文殊师利问疾品演义〉跋》中,认为六朝维摩诘故事的佛典实皆哲理小说的变相。它与《冥报记》等神异小说不同,但由于中国民族素乏幽渺之思,所以哲理小说未能盛行。但佛经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内容和形式,都有重大的影响。在另外一些论文中他指出佛经故事有为《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和《西游记》等小说所取材,佛经的体裁长行与偈颂,即诗文相间的形式,后世衍变为散文体,偶杂以诗歌,乃成章回体小说;其保存原式,仍用散文诗歌合体者,就是后来的弹词。 自30年代开始,陈寅恪陆续发表他对中国古代诗歌、小说研究的成果,著有《元白诗笺证稿》等。他的《桃花源记旁征》、《秦妇吟校笺》、《读哀江南赋》、《论再生缘》等论文致力于以史释诗和以诗证史的考释,为国内外学者所称道。他认为元稹《新乐府》虽为唐诗的新创,但一题数意,且词意晦涩,不及白居易所作。白居易《新乐府》结构严谨,其体例为《毛诗》形式的发展。诗的排列先后总结了唐太宗以来的兴衰变化,针对时政而发,是讽谕诗的榜样。白居易用乐府古体诗改革六朝流行的宫体诗,成一代诗风,这与古文运动有同一的目的和方法。 陈寅恪对唐代文学中所谓“文备众体”,即包括史才、诗笔和议论诸体裁的作品,都有所论述。认为元稹的《莺莺传》、《连昌宫词》,陈鸿的《长恨歌传》和白居易的《长恨歌》,均属于此类作品。这些分析不但可以了解唐代科举对文学的影响,也可以从中探讨作者的政治道德观念以及当时的社会风尚。 陈寅恪晚年双目失明,尚著有《柳如是别传》,凡70万言,详细笺释钱谦益和柳如是等人的诗文,对他们提出了新的评价,并着重阐述明清之际的政治背景。这是他系统地运用以诗文证史的一部著作。 陈寅恪认为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写实的成分多,因而提供了大量关于时、地、人的史料,反映不同时期、不同社会阶层的思想、生活状况,可以纠正史书的错误,说明历史的真相,或别备异说,互相证发,增补阙漏。他以史释诗和以诗证史的开创性工作,不仅对史学研究,也是对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的重要贡献。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78206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