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陈独秀 |
释义 | Chen Duxiu 陈独秀(1879~1942)(卷名:哲学) ![]() 陈独秀在五四运动前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他大力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对封建专制制度和尊孔复古论调进行了有力驳斥,从现代经济生活和现代伦理关系论述了孔教之道不适合于现代生活。他批判了封建迷信和儒家崇拜,宣扬唯物主义和无神论思想,号召人们破除迷信,解放思想,树立积极、进取、战斗的人生观。但是,这时陈独秀并不是一个彻底的唯物主义者。他对于各种哲学流派往往兼收并蓄,表现出二元论倾向。在思想方法上,有片面地否定一切或肯定一切的倾向。在社会历史观方面,他的主导思想是庸俗进化论,甚至由此引出鄙视人民群众的错误观点。 五四运动以后,陈独秀开始接受和宣传马克思主义。在《劳动者底觉悟》的演说中,他通俗地阐明了“劳动创造世界”、“社会上各项人只有做工的是台柱子”等历史唯物主义思想。他在《谈政治》一文中拥护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学说和社会革命论,宣布“我承认用革命的手段建设劳动阶级(即生产阶级)的国家”。在同基尔特社会主义的斗争中,他指出了中国的社会主义前途,认为“社会主义要起来代替共和政治,也和当年共和政治起来代替封建制度一样,按诸新陈代谢的公例,都是不可逃的命运”。在反对无政府主义斗争中,他阐明了无产阶级专政的必然性和历史作用。但是,这时陈独秀的思想仍然很庞杂,并不是一个完全的马克思主义者,他的言论和行动,常常暴露出改良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倾向。他甚至荒唐地认为唯物史观与J.杜威的实用主义并行不悖,企图劝说胡适相信唯物史观。 1923年“二七”罢工失败以后,陈独秀对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关系作了完全错误的分析,提出“统帅革命的资产阶级,联合革命的无产阶级,实现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的纲领。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后期,这种右倾思想发展成为严重的右倾投降主义,放弃无产阶级对于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中等资产阶级的领导权,尤其放弃对于武装力量的领导权,对国民党右派的进攻采取妥协投降政策,使革命在敌人突然袭击下遭到惨重失败。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78206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