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切韵
释义 Qieyun
《切韵》(卷名:语言 文字)
  中国重要韵书。 隋代陆法言著, 成书于公元 601年。原书已经失传。20世纪初以来陆续发现了不少唐五代的写本和刻本。虽多是一些增订本的残卷和残页,但借此可以了解本书的基本体制和内容。
  《切韵》 收字不多, 据清代卞永誉 (1645~1712)《式古堂书画汇考》卷八所载孙愐《唐韵序》所说,为11500 字。全书5卷,共分193韵。分韵的标准除了韵母本身的差别以外,还考虑到声调因素,同一个韵母,声调不同也分成不同的韵。193韵的分配是平声54韵,上声51韵,去声56韵,入声32韵。平上去三声各韵都按一定的次序排列,相承不乱。只有入声有一部分韵出现了参差,次序与相应的平上去声不相配。从韵数和未乱的韵次上可以看出入声配阳声,不配阴声。
  各韵之内的字按同音关系分成小组。这种小组后来通称小韵。小韵首字下用反切注出本小韵的读音,并注明本小韵的字数。字的训释都极为简略,常用字大多不加训释。注文中各项内容的次序早期写本一般是:训释,反切,又音,字数。反切和字数两项只见于小韵首字之下;又音则只属于所注之字,与同小韵其余的字无关。小韵的排列是任意的,没有固定的次序。
  增订本增订的主要内容是加字、加注,目的在于增强《切韵》的字典作用。韵数和反切也略有变动。反切的变动大都限于用字的更换,读音并没有什么不同。韵数的变动以增加为主,一般是把《切韵》字数多的韵里不同开合的字分为两韵,如真韵分为真(开)、谆(合)两韵,寒韵分为寒(开)、桓(合)两韵之类。对《切韵》的韵母系统并没作什么变动。只有王仁昫《刊谬补缺切韵》略有不同,它较《切韵》增加了上声广和去声严两韵,又在业韵增加了小韵,不仅使原来只有平入两声的严韵系变成了一个四声具足的韵系,而且形成了与凡韵系的对立。这就造成了韵母系统的某种变动。但这毕竟是个别现象,影响并不大。因此可以说《切韵》增订本的语音系统就是《切韵》的语音系统。现存的《切韵》完整增订本只有两个。一个是故宫博物院藏唐写本王仁昫《刊谬补缺切韵》,(图一个是北宋陈彭年等编的《大宋重修广韵》。(图2)
 


  王仁昫《刊谬补缺切韵》韵目下注有《切韵》与它以前诸家韵书分韵的异同。虽不全备,但从中可以看出《切韵》分韵在诸家韵书中最为精密。所以问世以后不久,就在韵书中取得了权威地位。唐初被定为官韵,成为“临文楷式”,影响历久不衰。数百年间增订本层出不穷,而其他韵书则几乎全部湮没无闻。结果《切韵》就成为一部能把自己所反映的语音系统完整地流传至今的最早韵书。
  参考书目
 王国维:《观堂集林》卷八。
 刘复、魏建功、罗常培合编:《十韵汇编》,北京大学印行,1935。
 姜亮夫:《瀛涯敦煌韵集》,上海出版公司,1955。
 周祖谟:《唐五代韵书集成》,中华书局,北京,1983。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78206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6/29 5:4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