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比较美术 |
释义 | bijiɑo meishu 比较美术(卷名:美术) comparative arts 美术研究中广泛应用的一种方法。它通过不同民族间美术的比较、美术与其他艺术形式与学科的比较,研究各民族美术间的相互影响、美术与人类活动的其他领域的关系、各民族美术的特性和美术的普遍规律。 作为一种研究方法,比较美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古代思想家与批评家经常把美术与其他艺术加以比较,其中以美术与诗歌的比较最为引人注目。希腊的亚里士多德、罗马的贺拉斯分别在《诗学》与《诗艺》中涉及到这种比较。文艺复兴时代的意大利画家L.达·芬奇也曾较详尽地比较过绘画与诗歌、音乐以及自然科学。16~18世纪,美术(主要是绘画)与文学的比较在欧洲成为批评的时尚。G.P.罗马佐、L.多尔西等批评家和J.雷诺兹等艺术家发挥希腊西蒙尼德斯和贺拉斯的看法,极端强调绘画与文学的共性,对美术创作产生很大影响。与古代以文学为本位的比较不同,这一时期的比较时常以美术为本位。18世纪德国思想家G.E.莱辛在《拉奥孔》一书中从艺术媒介的差异与人们感受方式不同两方面入手,系统比较了造型艺术与诗歌,阐述了两者的差别。它虽经后世批评家,如I.巴比特等人反驳,仍然对比较美术、比较文学及美学产生着影响。 在中国批评史上,比较美术的方法也时常为人们运用。孔子在《论语》里曾涉及工艺美术(“绘事”)与伦理观念的比较,《淮南子》一书曾提及绘画与认识事物的方法的比较。王充、陆机、欧阳修、邵雍等人都在著述中论及文学与绘画的关系;张彦远、苏轼、黄庭坚、董其昌等人也论及绘画与书法之间的关系。随着文人画的兴起,宋代画家以及后世批评家、艺术家如王若虚、王世桢、李贽、张岱、钱钟书等人反复以诗画进行比较,其中以苏轼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观点最有影响。诗画比较对于文人绘画风格的形成,对于民族美学的发展都有着一定影响。 由于地理、历史和文化背景方面的联系,欧洲美术研究者较早地进行了欧洲各民族间美术的比较研究。中国有关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美术的讨论也可以追溯至明代。近代中国历史上,邹一桂、刘师培、 康有为、 梁启超、蔡元培、李大钊、鲁迅等人也曾涉及这一问题,其中以鲁迅对中国美术与西方美术的比较最有影响。它直接影响了中国近代美术运动的发展。徐悲鸿、刘海粟、林风眠等艺术家,由于他们对东西方美术都有相当的了解,也曾对上述比较发表过见解,并通过其艺术实践将他们的观点作用于中国美术。与此同时,也有一些学者注重讨论了中国美术与西方美术和东方其他民族美术间的联系,如向达、常任侠等。近年来,中国批评家日渐广泛地注重民族美术间的比较研究,使比较美术方法空前引人注目。 比较美术方法通常在两个领域中运用:①各门学科之间;②不同民族的美术之间。在这两个领域中,有的研究者注重各民族美术间和美术与其他学科之间相互影响的具体事实,有的研究者则注重不同民族美术的性质,美术与人类其他活动的性质的平行比较。依据研究对象的性质和研究者的主观目的,上述比较可以是着眼于艺术形式的,也可以是着眼于美学意义以及历史内容的;可以是强调各民族美术、美术与其他文化现象的共同之处的,也可以是着眼于它们之间的差别的。 比较美术根植于它古老的传统,在现代它得益于比较文学、比较历史学等学科的发展。随着各民族美术交流的日益加强以及各个学科间彼此渗透的趋向,它将会为更多的批评家采用。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78206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