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淮海战役
释义 Huɑihɑi Zhɑnyi
淮海战役(卷名:军事)
Huai-Hai Campaign
  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中原野战军和华东、中原军区及华北军区所属冀鲁豫军区地方武装一部,在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江苏海州、西至河南商丘,北起山东临城(今薛城)、南抵淮河的广大区域内,对国民党军进行的一次战略性决战。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中具有决定意主的三大战役之一。(见彩图)
   


  战役前的军事形势  1948年秋,人民解放军在各个战场上分别发动了大规模进攻,特别是济南战役和辽沈战役的胜利,使全国的军事形势出现了一个新的转折点。这时,人民解放军同国民党军比较,不但在质量上早已占有优势,而且在数量上也已占有了优势。
  济南战役后,国民党军统帅部判断人民解放军有在陇海路以南发动攻势之可能,决定以华中“剿匪总司令部”总司令白崇禧所属之第3、第12兵团,由确山、遂平向唐河、赊(社)旗行动,抑留中原野战军主力于平汉铁路以西地区;并将驻郑州之第16兵团东调柳河地区加强徐州西侧的防御。以徐州“剿匪总司令部”总司令刘峙所部及第16兵团组成以徐州为中心的纵深防御体系,阻止华东野战军南下。10月底辽沈战役临近结束。国民党军统帅部为避免徐州地区之部队重蹈东北全军覆没的命运,确定:以白崇禧部2个兵团及4个“绥靖区”的部队,共约23万人,防御平汉铁路南段及长江中游地区,钳制中原野战军主力;以刘峙所属4个兵团和3个“绥靖区”的部队,以及白崇禧所属的第12兵团加入徐州方向作战,改归国防部直接指挥,共约70万人,分别置于津浦铁路徐州至蚌埠及其两侧地区,采取攻势防御,以确保该段交通,拱卫南京、上海,并准备必要时放弃徐州,依托淮河抗击华东野战军的进攻。其徐州地区的兵力部署如下:第16兵团(辖3个军、1个快速纵队)由柳河地区移蒙城待机;第2兵团(辖4个军、1个快速纵队)由商丘移砀山、永城地区机动;第4“绥靖区”(辖2个军)由商丘、马牧集地区移固镇、蚌埠地区防守;第13兵团(辖2个军)由碾庄圩、 炮车移灵璧、 泗县地区防守;第9“绥靖区”撤销,其所属第44军由海州海运上海(后因运输船只不足,改由陇海铁路西撤);第7兵团(辖4个军)由新安镇(今新沂)移运河以西防御,并控制窑湾及滩上段运河;第3“绥靖区”(辖2个军)由临城、枣庄退守韩庄、台儿庄段运河;第1“缓靖区”(辖3个军)防守淮阴、扬州段运河各要点;第107军防守窑湾以南一段运河;第72军防守徐州;第96、第66军分别防守蚌埠、五河、盱眙。此外,第12兵团(辖4个军、1个快速纵队)正由确山、驻马店地区向阜阳、太和前进,企图与人民解放军在徐蚌地区进行决战。
  这时,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所属16个步兵纵队(包括中原野战军第11纵队)和1个特种兵纵队,约38万人,大部集结在徐州、济南间休整,一部位于苏北地区。由于济南战役的胜利,全军可以集中作战,在战略上处于主动地位。中原野战军所属6个纵队约13万人,除以一部在豫南、鄂北地区钳制白崇禧部外,大部集结在平汉铁路以西之禹县、叶县、襄城地区休整。此外,华东军区、中原军区及华北军区所属冀鲁豫军区地方武装21万人可就近参加作战。人民解放军总兵力60余万人,士气高昂;又兼华东、中原、华北三大解放区已连成一片,支援战争的力量大为增强。
  综观华东、中原战场,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军相比,在数量上虽稍居劣势,但战略态势较为有利。
  人民解放军的战役决心和兵力部署  中共中央军委于济南战役后,决定以华东野战军南下,组织淮海战役。并拟定第一阶段的作战重心,是集中兵力歼灭以新安镇为中心的国民党军第7兵团,完成中间突破;第二阶段攻歼海州、新浦、连云港、灌云地区之敌并占领上述各点;第三阶段在淮阴、淮安方面作战。中原野战军主力于战役发起前攻占郑州;战役发起后或攻开封,或直出徐州、蚌埠间,以配合华东野战军进行淮海战役。11月初,东北国民党军全部就歼,徐州地区的国民党军有南撤的征候;中原野战军在占领郑州、开封后,正继续挥师东进。根据战争形势的这一变化,中共中央军委主席毛泽东当机立断,于7日决定扩大原定的战役规模,以华东、中原两大野战军并肩作战,求歼刘峙集团主力于淮河以北,或长江以北地区;要求首先歼灭敌第7兵团和第3、第4“绥靖区”等部,尔后求歼第12、第16兵团,孤立徐州。9日又决定力争在徐州附近歼灭刘峙集团主力,同时责成华东、华北、中原三大区以全力支援淮海前线,保证作战物资的需要。


  根据中共中央军委所赋予的任务,华东、中原野战军部署如下:华东野战军以4个纵队及归苏北兵团指挥的3个纵队(含中原野战军第11纵队)共7个纵队,围歼新安镇地区之第7兵团;以3个纵队及江淮军区2个旅,歼灭邳县、官湖、炮车、运河车站之第13兵团一部,割裂第7、第13兵团之联系,阻击第13兵团东援;以山东兵团指挥的3个纵队直出台儿庄、贾汪,促使第3“绥靖区”部队起义,尔后直插陇海铁路,阻击徐州之敌东援。中原野战军以4个纵队,并指挥华东野战军2个纵队和冀鲁豫军区2个旅,寻歼在商丘、砀山地区的第4“绥靖区”部队,从西北方向威胁徐州,钳制第2兵团;尔后以主力直出津浦铁路,攻占宿县,切断徐州与蚌埠的联系;以2个纵队及陕南军区1个旅担任对第12兵团的阻击、 侧击和尾击任务。另以冀鲁豫、江淮、豫皖苏等军区的其余部队,积极破击以徐州为中心的陇海、津浦铁路,以及平汉铁路南段,并向当面的国民党军展开攻势,配合野战军作战。
  11月16日,中共中央军委决定由中原野战军司令员刘伯承、华东野战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陈毅、中原野战军政治委员邓小平、华东野战军代司令员兼代政治委员粟裕、华东野战军副政治委员谭震林等组成党的总前委,以邓小平为书记,统筹淮海前线的一切事宜。
  战役经过  第一阶段  人民解放军歼灭第7兵团,攻占宿县,孤立徐州。11月6日,国民党军开始按预定部署收缩兵力。当夜,华东野战军展开强大攻势,主力以求歼第7兵团为目标,向新安镇地区急进。7日,第7兵团在完成接应第44军任务后共同西撤。华东野战军主力除以山东兵团迅速抢渡运河南进外,立即对第7兵团展开猛烈追击。8日,第3“绥靖区”第59、第77军大部,在副司令官何基沣、张克侠率领下起义。刘峙得知该部起义后,急令正在转移中的第2、第13、第7兵团加速向徐州收缩,并令第16兵团自涡阳、蒙城地区北返徐州。同日,华东野战军山东兵团趁势由韩庄、台儿庄一线,直插陇海铁路两侧地区,10日在曹八集(今八义集)歼灭第7兵团先头1个师;并于11日与华东野战军第11纵队在徐州以东地区会合,切断了第7兵团的退路,占领了有利的阻援阵地。担任追击任务的各纵队,在歼灭第7兵团后尾一部后,于11日将第 7兵团主力第44、第100、第25、第64军等7个师合围在以碾庄圩为中心的10多个村落内,并在窑湾歼灭了担任翼侧掩护任务的第63军。向徐州东南地区挺进的苏北兵团,于13日在大王集歼灭了由睢宁西逃的第107军之后,继续向徐州方向挺进。由徐州以西向东挺进的第 3纵队、两广纵队等部也从西南方向逼近徐州。11月12日,华东野战军围歼第7兵团作战开始。攻击两日,进展不大,乃于15日改取“先打弱敌、后打强敌、攻其首脑、乱其部署”的战法,集中兵力逐点攻歼,至22日黄昏,全歼第7兵团,击毙兵团司令官黄百韬。
 


  第7兵团被围后,徐州“剿总”副总司令杜聿明率第2、第13兵团各一部共12个师,在飞机、坦克支援下,于13日开始沿陇海铁路及其两侧全力东援。华东野战军第7、第10和第11纵队,坚守阵地,顽强抗击,给国民党援军以重大杀伤。同时,在苏北兵团和第3纵队、两广纵队威逼徐州的情况下,国民党援军进展迟缓,至22日第7兵团被歼时,仍被阻于碾庄圩以西25公里的大许家、韩庄一线。徐东阻击战的胜利,有力地保障了围歼第7兵团的作战。
  中原野战军主力为配合华东野战军作战,11月7日,在商丘东南张公店地区歼灭由商丘东撤的第 4“绥靖区”第181师;15日攻占战略要点宿县城,切断了徐州与蚌埠间的联系。随后,以3个纵队在宿县西南待机;一部进至固镇附近,会同豫皖苏军区武装阻击由蚌埠北援的国民党军第6、第8兵团(在战役中组建,各辖3个军)。以第1纵队位于蒙城,沿涡河、 淝河布防,协同第2、第6纵队和豫皖苏军区武装迟滞国民党军第12兵团的东进行动,至22日第12兵团仍被阻于澥河以南的赵集地区。
  人民解放军在第一阶段作战中,共歼灭国民党军正规军14个师又1个旅,另有3个师又1个旅起义,隔断了徐蚌间的联系,孤立了徐州,并使孤军冒进的第12兵团陷于进退维谷的困境。
  第二阶段  人民解放军歼灭第12兵团,合围杜聿明集团。11月23日,中共中央军委主席毛泽东,根据战役进展的情况,致电总前委:目前“对于我们,最有利的是以现态势各个歼灭当面之敌,我们应力争这一着。”因此,必须准备以3~5个月时间,以几个作战阶段去取得全战役的胜利;必须准备连民工在内的130万人3~5个月的粮食、草料、弹药,10万至20万伤员的治疗;必须争取各部队在全战役所需时间中有二分之一以上时间的休息整补;对于兵员要实行随战随补、随补随战的方针;在战术方面,必须不是依靠急袭,而是依靠充分的侦察和技术准备(近迫作业、步炮协同等)去取得成功。总前委依据上述指示,周密研究了淮海战场形势,分析了当面3路国民党军的情况,认为以首先围歼孤军冒进、部队疲惫的第12兵团为有利。经中共中央军委批准,决定以中原野战军和华东野战军第7纵队、特种兵纵队,共9个纵队,加上地方部队1个旅,围歼第12兵团于浍河南北地区;以华东野战军8个纵队及地方部队2个旅,位于徐州以南的夹沟、符离集地区,阻击可能由徐州南援的国民党军,并威胁徐州;另以华东野战军5个纵队南下固镇地区,求歼可能北援的第6、第8兵团各一部。
  这时,蒋介石为挽救危局,决定以第2、第16兵团自徐州向南,进至固镇地区的第6、第8兵团继续向北,以进至澥河、浍河间的第12兵团继续向东北,均以宿县为目标攻击前进,企图南北夹击,恢复徐蚌间交通。
  11月23日,国民党军第12兵团,进至浍河南岸南坪集地区。24日上午,其先头一部渡过浍河向人民解放军攻击。下午,发觉处境不利,即向浍河以南收缩。当日黄昏,中原野战军主力全线出击,于25日晨将第12兵团合围在以双堆集为中心的地域内。蒋介石命令该兵团迅速向蚌埠方向突围。27日,兵团司令官黄维以主力4个师为第一梯队,向双堆集东南方向轮番攻击,均未得逞。在突围中,第110师在师长廖运周率领下起义。蒋介石见突围未成,又令该部固守待援。29日,第12兵团转入阵地防御。中原野战军随即对第12兵团展开逐点攻击,逐步紧缩包围,为最后歼灭该部创造了有利条件。
  国民党军第2、第16兵团主力,从11月24日开始由徐州沿津浦铁路两侧向南进攻,但在华东野战军主力节节抗击下,至28日仍被阻于孤山集、后官桥、褚兰以北地区。由蚌埠进至固镇以北任桥、花庄集的第6、第8兵团各一部,发觉华东野战军一部南下后,于26日星夜南撤。蒋介石三路会师宿县的计划遂告破产,乃于28日下令放弃徐州,由杜聿明率第2、第13和第16兵团经永城南下涡阳、蒙城,救援第12兵团,尔后共同南撤;另以刘峙率徐州“剿总”部分机关人员飞赴蚌埠,继续指挥第6、第8兵团再次北援。同时,拟从白崇禧部抽调一部兵力,转用于蚌埠方向。
  中共中央军委在中原野战军合围第12兵团后,即预见到徐州杜聿明集团有撤逃可能,即指示对该部应加强监视。总前委依照军委指示,以华东野战军8个纵队继续在徐州以南阻敌南下;增调华东野战军第13纵队参加围歼第12兵团的作战;以华东野战军第6纵队东移固镇地区监视蚌埠国民党军;并决定华东野战军3个纵队集结于宿县地区为总预备队。
  11月29日,杜聿明以第16兵团一部在徐州以南进行佯攻;30日,率3个兵团、党政军机关和被裹胁的青年学生共约30万人,沿徐州至永城公路向西南撤逃。华东野战军当即以渤海纵队于12月1日占领徐州;以11个纵队采取平行追击、迂回拦截和尾追的方法,向杜聿明集团展开猛烈追击。2日切断了敌逃向永城的通路。3日,蒋介石令杜聿明转向濉溪口方向攻击,取捷径救援第12兵团。4日,华东野战军将杜聿明集团全部包围于陈官庄、青龙集、 李石林地区,并于6日歼灭了单独突围的第16兵团。此后,杜聿明集团多次向东南方向突围,均被华东野战军击退。至10日,杜聿明集团的2个兵团部、8个军共20余万人被压缩在以陈官庄为中心的狭小地域内。
  第12兵团与杜聿明集团被围后,中原、华东野战军在连日围攻中,虽给被围的国民党军以严重杀伤,但一时难以全歼。这时,由蚌埠北援的第6、第8兵团正逐步向双堆集接近;从武汉方向来援的第28、第20军已到达浦口。总前委研究并经中共中央军委批准,决心首先歼灭第12兵团,尔后再集中兵力围歼杜聿明集团。于是决定华东野战军除以9个纵队继续围困杜聿明集团外,再抽调第3纵队、鲁中南纵队南下,协同中原野战军迅速歼灭第12兵团;以华东野战军第6纵队、中原野战军第2纵队及地方武装一部,继续阻击由固镇北援的第6、第8兵团。至12月13日,在中原野战军和华东野战军一部猛烈攻击下,第12兵团已被压缩于双堆集、大小马庄、杨庄等东西不足3华里的狭长地区内。13日晚,解放军发起最后攻击,至15日24时,全歼第12兵团,俘兵团司令官黄维、副司令官吴绍周。16日,由蚌埠北援的第6、第8兵团,在获悉第12兵团被歼后,星夜撤至淮河以南。


  第三阶段  全歼杜聿明集团。在华东野战军的重重包围下,杜聿明集团已面临绝境。此时,平津战役已胜利展开。为了不使平津地区国民党军迅速决策南逃,中共中央军委指示淮海前线人民解放军对杜聿明集团在两周内不作最后歼灭的部署。据此,华东野战军自12月16日起,以 8个纵队一面围困杜聿明集团,一面进行休整,以7个纵队在外围的夏邑、 永城、濉溪口一线待机。中原野战军主力作为战役总预备队,位于宿县、蒙城、涡阳地区休整。
  在休整期间,担任围困的各部队,普遍进行了敌前练兵、近迫作业和其他各项进攻准备,并对国民党军展开强大的政治攻势。在连日大雪、气温骤降、空投减少的情况下,被围困的杜聿明集团大批士兵冻饿而死,广大官兵战斗意志极为低落,向解放军投诚者达1.4万余人。
  1949年 1月初,华东野战军为最后全歼杜聿明集团,在平津国民党军退路已被东北野战军和华北军区第 2、第3兵团等部截断以后,调整了攻击部署:以10个纵队和地方武装一部,组成3个突击集团,担任主攻任务;另以5个纵队担任外围拦截任务。6日16时,华东野战军对杜聿明集团发起总攻,歼守军万余人。7日,国民党军第13兵团残部仓皇逃入第2兵团防区。9日,国民党军残部分路突围,均被击退,解放军各突击集团继续勇猛攻击,至10日下午4时,全歼杜聿明集团,俘杜聿明,击毙第2兵团司令官邱清泉。
  淮海战役期间,华北、华东、中原解放区的广大人民群众,给予解放军以巨大支援,出动民工500余万人(包括随军、二线及后方民工),人力车41万辆,畜力车3000余辆,汽车250余辆,运送粮食5.7亿余斤,保障了人民解放军作战的物资需要,对战役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淮海战役历时66天,人民解放军以13万余人伤亡代价,全歼国民党军1个“剿总”司令部、5个兵团部、22个军、56个师(含起义在内),共55.5万余人(内起义2.85万人)。解放了长江中、下游以北地区。至此,蒋介石在华东、中原战场的主要力量和精锐师团已丧失殆尽,国民党政治中心南京、经济中心上海及武汉重镇已处于人民解放军直接威胁之下。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78206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7/1 6: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