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熊十力 |
释义 | Xiong shili 熊十力(1884~1968)(卷名:哲学) 中国近现代哲学家。原名升恒,字子真。湖北黄岗人。曾长期在北京大学任教。早年参加辛亥革命,后入南京支那内学院学习并研究佛学,1922年到北京大学讲佛教唯识学。抗日战争期间曾讲学于四川。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当选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表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二、三、四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主要著作有:《新唯识论》(1932)、《破破新唯识论》(1933)、《十力语要》(1947)、《佛家名相通释》(1937)、《原儒》(1956)、《体用论》(1958)、《明心篇》(1959)、《乾坤衍》(1961)等。在北京大学讲唯识学期间,他感到佛教唯识学说过于烦琐而著《新唯识论》,融合儒释,提出自已的唯识学说,后舍佛学《易》,归宗孔子,推崇《易大传》,提出“摄体归用”的主张。《新唯识论》认为 “实体” 非离心外在的实体,名为“恒转”。恒转包含“翕”与“辟”的作用,实体一翕一辟,而有色法(物质现象)与心法(精神现象)。但又说恒转即是本心。他晚年所著《体用论》与《乾坤衍》中,不再讲“境不离识”,而强调“体用不二”,认为实体不是离开现象而独立的,是万物的内在根源,“物质与精神,皆实体之功用”。主张“摄体归用”。熊十力将此种观点托之于孔子,认为《易大传》中所谓乾即指生命和精神,所谓坤即指物质与能力,自称此种学说为“新易学”。 熊十力企图超越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实际上仍然倾向于唯心主义;晚年虽然肯定现象为真实,但并未接受唯物主义的真理。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78206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