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田汉
释义 Tiɑn Hɑn
田汉(1898~1968)(卷名:戏曲 曲艺)
  戏剧家、作家。原名寿昌。湖南长沙人。
  生平和戏曲创作    清光绪二十四年二月二十日(1898.3.12) 生于湖南省长沙县东乡茅坪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16年毕业于长沙师范学校,同年赴日留学。1919年 6月在日本参加少年中国学会;1921年与郭沫若等筹组“创造社”,积极投身于新文化运动。1922年回国后,在上海受聘于中华书局,任编辑;又相继在上海大学、大夏大学、上海艺术大学等学校执教。同时创办“南国社”(包括编行各种“南国”期刊,组建南国电影剧社、南国艺术学院、南国社等活动,前后历时约八年),致力于以话剧、电影创作为主的民众戏剧运动,为中国新兴的话剧、电影事业做出了贡献。又与欧阳予倩、周信芳等联络上海伶界联合会,探讨旧剧(戏曲)改革问题,倡导“新国剧运动”,成为戏曲改革运动的先驱者之一。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任左翼戏剧家联盟党团书记,中共上海中央局文化工作委员会委员。抗日战争开始,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电影界抗敌协会、戏剧界抗敌协会理事,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第六处(负责艺术宣传)处长。在武汉、长沙组织包括话剧、戏曲、歌舞、曲艺、杂技的各种抗敌演剧队、宣传队;主编《抗战日报》(1938)、《新长沙报》(1939),以及《抗战戏剧》半月刊(1937)、《戏剧春秋》月刊(1940)。1941年后,在桂林辅导由原抗敌演剧队改组的新中国剧社(话剧)、文艺歌剧团(京剧)、中兴湘剧团和四维平剧社儿童剧团等,长期巡回演出于湘、桂、黔、滇地区,坚持抗日宣传活动。抗日战争结束后,回到上海,参加民主运动,组织中国戏剧家联谊会,主编《新闻报》“艺月”副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文化部戏曲改进局局长、文化部艺术事业管理局局长、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等职。被选为第一、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并任第四届全国政治协商会议委员。1968年12月10日被江青反革命集团迫害致死。
  田汉一生创作、改编、翻译的各类戏剧作品约 120余部,其中戏曲剧本(包括京、昆、湘、越等剧种)有目可查者32种,有剧本流存者21种,内14种已汇编为《田汉戏曲选》(上、下册,1981)。
  田汉从小喜爱戏曲,中学时代就发表过京剧和昆曲的习作《新教子》(载1911年《长沙日报》)、《新桃花扇》(载1915年上海《时报》)。30年代正式从事戏曲剧本的创作,特别是抗日战争时期,先后以“发扬民族精神,鼓吹抗敌情绪,消灭汉奸思想,减除宗教迷信”(1939年《江汉渔歌》演出特刊,转引自《洪深文集》第4卷143页)为宗旨,改编、创作了历史题材的京剧《土桥之战》、《杀宫》(以上1937年),《新雁门关》、《夫人城》、《渔父报国》(后改写为《江汉渔歌》)(以上1938年),湘剧《旅伴》、京剧《新儿女英雄传》、《岳飞》(以上1939年),京剧《双忠记》、湘剧《新会缘桥》、《武松》(以上1942年),京剧《金钵记》、《武则天》、《情探》(以上1944~1945年)等。田汉通过这些剧本的创作和演出,运用戏曲形式为抗日战争服务,并致力于戏曲艺术的改革,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解放战争时期,他又新编了京剧《琵琶行》(1946),越剧《珊瑚引》(1948),影射、抨击黑暗现实,演出于北平、天津、上海等地,收到很好效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田汉整理、改编了京剧《白蛇传》(据原作《金钵记》重新改写,1952)、《金鳞记》(与安娥合作,1957)、《西厢记》(1958)、《谢瑶环》(1961)等。在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继承与革新方面取得了更高的成就。
  田汉的戏曲作品充满政治热情和革命的正义感,虽取材于历史,主题思想却能与现实斗争相结合,具有鲜明的时代精神。他在艺术上勇于创新,既保持了戏曲艺术的传统特色,又大胆引进话剧、歌剧甚至电影的某些手法,新人耳目。在语言方面,他有很深的造诣,其特点是平易自然而不伤雅,总的风格气势磅礴,感情充沛。
  《江汉渔歌》、《白蛇传》、《谢瑶环》   京剧《江汉渔歌》是田汉早期著名的戏曲作品,1939年由平剧宣传队首演于桂林。剧本取材于《汉阳志》的一则史实。述宋时金兵南侵,汉阳代理太守曹彦若起用民间豪杰许、赵观、党仲策等,联络江汉渔民数万,大破金兵的故事。田汉通过这一富有现实意义的题材,结合抗战初期的斗争形势,对以老渔民阮复成及其女儿春花为首的广大民众同仇敌忾、主动请战的爱国激情和斗争智慧进行了热情的歌颂。剧作明确指出,只有动员和依靠人民,才能战胜敌人,拯救民族于危难。剧中对爱国的封建官吏曹彦若和民间乡绅赵观、许、党仲策等人也给予了应有的表彰,对一些屈膝事敌的卖国者和只顾个人生命财产、临危而逃的豪绅、富商,则进行了揭露和抨击。全剧的艺术构思明显受到一些传统剧目的影响,但也有新的尝试。如主题歌的采用,群众场面的处理等,都比较活泼清新。
  京剧《白蛇传》取材于民间流传的白蛇故事,1952年10月由文化部戏曲改进局所属戏曲实验学校首演于北京。田汉继承前人同一题材剧目的历史成就,加以创造性的发展,进一步突出了白娘子与法海的矛盾,强调了白娘子追求自由、幸福的正义性与合理性。白娘子与法海的斗争围绕着对许仙的争取而展开,最后虽然遭致了被镇压在雷峰塔底的悲剧结局,但她以无私的爱使许仙由动摇趋于坚定,却取得了胜利。反封建的主题表现得更加鲜明而强烈。《白蛇传》的创作,显示了田汉的浪漫主义的诗人气质和才华。他以炽热的感情,将白娘子这个神怪人物的美丽性格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在白娘子的性格中既有强烈激昂的英雄气质,又有温婉贞静的女性特色,形象刻画较之其他白蛇故事戏都更丰满、复杂。许仙有受法海欺骗的一面,也有软弱、动摇的一面。小青的正直泼辣、嫉恶如仇,法海的冷酷无情和顽固不化,刻画得也很鲜明。全剧结构严谨、流畅;语言精美而富有诗意,不少曲文已成为脍炙人口的名句。(见彩图)
 


  京剧《谢瑶环》系据陕西地方戏碗碗腔《女巡按》改编。1962年,由中国京剧院杜近芳等首演于北京。其最初的故事轮廓来源于清代陕西皮影作家李芳桂写的《万福莲》。经过田汉改编,内容已有很大变化。《谢瑶环》写唐代武则天称制后期,她所宠用的子侄近臣也走上了豪门贵族的老路,兼并土地,压抑人民,致有太湖农民的起义。武则天采纳宫廷司籍女官谢瑶环抑制豪强、招抚义民的主张,并派她巡抚江南。谢瑶环至苏州,在江湖义士袁行健协助下,严惩奸佞,追还农田,宣慰义民。谢瑶环的政治主张初见成效即已为朝中权贵所不容,终于被豪强酷吏诬陷迫害致死。剧中既肯定了武则天的任贤纳谏,居安思危,同旧豪门贵族的斗争;也批判了她的偏听偏信,宠用嫡亲,纵容酷吏,以及她对新豪强势力的扶持。她深藏不露、威严果断,也冷酷、多疑、机变,形象生动、准确。此外老臣徐有功的正直练达,梁王武三思父子的跋扈骄横,酷吏来俊臣兄弟的狡黠残暴,也都写得真实可信。《谢瑶环》在艺术上既有继承又有革新,对原剧中女扮男装、私行察访、花园定情之类传奇套子,随意点染,化俗为雅,使之具有新的情趣和意境。


  田汉还是一个卓有贡献的戏曲活动家、戏曲理论家、戏曲教育家。他长期以来热心戏曲改革运动,发表过大量富有创见的理论批评文章,组织和辅导过不少戏曲演出团体,发现并培养了许多青年戏曲演员、编剧和导演,在思想、生活和艺术上给他们以积极的影响,受到戏曲界的信任和尊敬。田汉作为少数几个长期从事戏曲活动与创作的新文学家之一,还在消除五四运动以来新、旧戏剧的对立,沟通戏曲和话剧的艺术交流,促进文艺界重视戏曲遗产,关心戏曲改革等方面,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78206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5 9:1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