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病因
释义 bingyin
病因(卷名:中国传统医学)
Causes of Disease
  导致人体发生疾病的原因。中医学认为,疾病的发生是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后使正常的生理活动遭到破坏,导致脏腑经络、阴阳气血功能失调而成。病因可分为六淫(风、寒、暑、湿、燥、火)、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以及饮食不当、劳逸过度、性生活不节(房劳)、跌仆、金刃外伤、虫兽所伤、疠气等。此外,由于脏腑和气血津液运行失常而产生和形成的某些病理性产物,也可成为新的病因,引致另一些疾病的发生,如痰饮和瘀血。病因是否致病,除高温、外伤、疫疠等人体难以抗拒的因素外,主要与人体正气的强弱有关,正气虚弱者易发病。临床对病因的辨识,一般是通过对患者的症状、体征分析推求而来,为治疗用药提供依据,这种方法被称为审证求因或辨证求因。
  沿革 历史上认识病因并加以分类始于《内经》。该书中将一切致病因素统称之为病邪,并以阴阳分类。将风、雨、寒、暑归为阳,饮食居处、情志喜怒归为阴,从而明确提出气候、情志、饮食、环境等在一定条件下的病因意义。书中还进一步阐述了各种病因的致病特性,如“风者,善行数变”、“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等。在发病上强调只有当人体正气虚弱时,病邪才能侵犯人体而致病。后世即在此基础上或加以延伸、充实,或进行不同的分类。隋代《诸病源候论》为最早的病因病机学专著。书中对“乖戾之气”、“蛊毒”、“沙虱”等具有传染性的病因有较系统的描述。宋代陈言《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将病因分为内因、外因和不内外因三类。以六淫为外因,七情为内因,饮食、劳倦、房劳、跌仆、金刃及虫兽所伤等为不内外因。此为中医病因分类的三因学说,后世虽有异议,但在病因研究史上仍有一定的地位。明代吴又可提出传染病病因“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又称杂气、疫气、疠气、戾气、乖戾之气)所感”,并认为异气种类繁多,为病种种,各随其气,丰富了对疾病外因的认识。
  基本内容 中医学将病因概括为以下几种。
  六淫 原指风、寒、暑、湿、燥、火六种自然界气候状况。正常时称为六气,反常时则称为六淫,是外感性疾病病因的总称。淫有过甚、浸淫之意。从临床实践看,包括生物(如细菌、病毒等,有强烈传染性的称为疠气)、物理、化学等多种致病因素。致病特点是:①多与季节气候、居处环境有关,如春季多风湿病,冬季多寒病,久居潮湿环境多湿病。②有一定的致病途径,自表入里,由浅而深,多先侵袭人体肌表,或从口鼻而入,逐渐传入经络脏腑。③可单独致病,亦可相兼致病,即几种病邪同时作用于人体而引致发病,如风寒感冒、风寒湿痹、湿热泄泻等。④在发病过程中不仅可以相互影响,而且在一定的条件下病邪的性质可以发生变化,如寒邪入里可以化热等。
  七情 七情指人的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突然、强烈或长期持久的情志刺激可使人体气机紊乱、脏腑气血失调,导致种种疾病的发生。致病特点是:①直接伤及脏腑,影响脏腑气机,出现精血津液的一系列变化。如怒伤肝,喜伤心,忧伤肺,恐伤肾,思伤脾等,其中又以心、肝、脾三脏的气血失调多见。②疾病内发于脏腑,可因部位、病情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症状。如郁怒伤肝、肝气犯胃、肝胃不和,可见胁痛脘胀、嗳气不爽、泛酸食少等症。③可作为诱因,使原有疾病加重或导致迅速恶化。如原有高血压病的患者,若遇事恼怒,肝阳上亢,可发生中风病。
  饮食、劳逸、外伤 ①饮食不当。包括饥饱失常、饮食偏嗜、饮酒过度、生冷不洁等,主要损伤脾胃(主消化),导致脾胃功能失调而百病丛生,亦可聚湿生痰变生其他疾病。②劳逸过度。包括形体和神志的过度劳累和过度安逸,可劳伤筋骨,损耗气血,内伤脏腑,或使津液气血运行失调,其中神志过劳致病,与七情中某些因素致病相同,如过忧伤肺、过思伤脾等。③性生活不节(房劳)。也属劳伤,与肾关系密切,耗伤肾精而产生诸多虚衰病证。④外伤。包括烧烫伤、冻伤、溺水、虫兽所伤、金刃枪弹伤、坠堕跌仆伤等,病因易于察知。致病后可直接损害筋脉肌骨和脏腑组织,也可使气血运行受阻而变生多种疾病。
  疠气 指一类具有强烈传染性的病邪,多从口鼻侵入人体。其致病具有发病急、病情重、症状相似、传染性强、易于流行等特点。疠气致病可散在发生,也可形成瘟疫流行,对人群造成严重危害,其流行情况与气候正常与否,环境和饮食是否污染,预防隔离工作好坏等密切相关。
  痰饮 凡六淫或七情等病因致病使人体脏腑气机不畅,津液不能正常输化,停留或渗注于体内某一部位,均可形成痰饮。痰饮形成后亦可成为新的致病因素,致使许多新的病证发生,又以其所在人体的部位不同,病证也各异。如在肺可引起咳嗽、哮喘等,在肝可以引致胁痛、眩晕、痉厥等。
  瘀血 凡血液滞于体内称为瘀血。跌仆损伤、六淫所感、七情内伤等均可引起经脉中血行不畅,或溢出脉外,积滞于脏腑和组织之间形成瘀血。瘀血所致病证遍及临床各科,其症状以疼痛最为常见,舌象表现对诊断有重要意义。瘀血是近年很受重视的病因,实验室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发病 除高温、外伤、虫兽所伤等人体难以抗拒的原因外,病因能否致病与人体的正气强弱有密切关系。只有在正气虚弱的情况下,病因方有引发疾病的可能,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在这里,正气指人体的抗病能力,邪指致病因素。而正气的强弱,通常由体质和精神状态决定。体质与先天禀赋、后天饮食调养、身体锻炼有关。体质壮实则脏腑功能活动旺盛,精、气、血、津液充足,正气强;体质虚弱则脏腑功能减退,精、气、血、津液不足,正气也就弱。精神状态受情志因素的直接影响。情志舒畅,精神愉快,气血调和,则正气旺盛;情志不畅,精神抑郁,气血失调,则正气减弱,抗病力降低,邪气易于入侵而发病。
  病因诊察 临床诊察病因,主要通过对疾病的症状和体征观察分析以确定。即通过望、闻、问、切四种诊察手法,将收集到的症状和体征资料进行分析归纳,去伪存真,求出病因之所在。即所谓审证求因或辨证求因。病因是预防和治疗疾病的重要依据之一,针对病因进行预防能避免疾病的发生;针对病因加以治疗,能促使疾病向愈。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78206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7/1 6:35: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