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病毒性出血热
释义 bingduxing chuxuere
病毒性出血热(卷名:现代医学)
viral hemorrhagic fever
  由虫传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传染病。有多种。主要表现为发热和出血,严重的可导致休克。又可按肾损害的有无分为两类,有肾损害的称为肾综合征出血热。20世纪60年代以来,世界各地发现了十几种由病毒引起的出血热,病原分属于4科,即披膜病毒科、布尼亚病毒科、沙粒病毒科和Filo(线状)病毒科。传播方式有4种,即蚊媒、蜱媒、动物源性和传播途径未明。其中在中国广泛发生的是流行性出血热(肾综合征出血热)和在新疆发生的新疆出血热(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
  各种出血热的确诊需要依靠病原学和血清学检查。这些病都无特效疗法。采用对症和支持疗法,纠正水和电解质平衡,必要时补液、输血和抗休克治疗。有肾病者,在无尿期可作肾透析疗法。防制和消灭传播媒介和储存寄主是重要的防治措施。
  流行性出血热和基孔肯雅病的疫苗正在试制。其余的出血热均已试用疫苗预防。
  流行性出血热  1982年世界卫生组织会议建议将在欧洲和亚洲发生的伴有肾病的出血热总称为肾综合征出血热。将这组病毒定名为汉坦病毒组,本病毒传播很广,但本病仅流行于亚洲和欧洲的某些国家,其中以中国病例最多。流行学调查表明世界各地健康人群血清中均可查到有关特异性抗体,各地的啮齿类动物中也能检出病毒或抗体。中国的疫区范围十分广阔。1985年报告包括26个省(仅青海、西藏、宁夏和台湾未发现疫情)。高发病区相对集中。发病有一定的周期性,一般隔3~5年有1次较大的流行。呈爆发或散发。有明显的季节性,1年可有两次高峰,分别为5~7月和10~12月。人群对本病普遍易感。与传染源接触机会多的男性青壮年发病最多。常发生在农村、山地小灌木丛林区、新开垦的地区或野营地等。本病可依据传染源分为野鼠型(由黑线姬鼠传播,多发生在野外郊区)、家鼠型(由褐家鼠传播,发生在城市或农村)和大白鼠型(由实验室的大白鼠传播,发生在实验室)。此外,欧洲棕背是欧洲出血热的主要传染源。这些动物的尿、粪和唾液都带多量病毒,污染环境后被人接触、吸入或食入即使之受染。感染可以在鼠类之间或鼠与人之间传播。鼠螨有作为媒介的可能性。
  病理改变主要是小血管的损害,由于小血管通透性增高,导致血管内液体和血浆蛋白丢失,引起休克。尸检发现主要病变在垂体、右心和肾。皮肤、粘膜和各脏器发生出血,少数病例有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本病可分为轻型和重型。轻型是突然发病,伴高热、背痛、头痛、眼眶痛、腰痛和腹痛。第3~4日可在咽、软腭、眼结膜和躯干出现出血点。尿量减少,尿中出现蛋白质,红、白细胞及管型。血压正常。一般2周内恢复。少数病例仅有发热或肾功能不全。北欧国家发生的多为此型,病死率为0.5%。重型又称远东型,其典型者可分五个病期。①发热期。表现发热、头痛、眼眶痛、腰痛和腹痛、头痛、恶心、呕吐、面红,眼结膜充血,皮肤和粘膜有出血点及瘀斑。重症病人有腔道出血,如消化道、呼吸道、泌尿道等出血,并有脱水和血液浓缩现象。持续3~13日。②低血压期。血压下降,有的发生休克。尿中出现白蛋白和红、白细胞及管型。持续1~5日。③少尿期。前两期症状持续不退,出血现象加重,尿量减少,有的发生尿闭和尿毒症。持续3~5日。有的病人因肾功能衰竭或大出血而死亡。④多尿期。尿量增多,可达4000~8000ml/日以上。症状减轻,体征消失。持续2日~1个月。⑤恢复期。尿浓缩功能逐渐恢复,少数病例恢复期很长。本期可持续2~3个月。中国、朝鲜等地区多发生此型。匈牙利、保加利亚也曾发生此型。病死率为 5~30%。
  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  1944年在克里米亚首次发现本病。1967年分离出病毒。1969年证实此病毒与1956年从非洲扎伊尔(原名比属刚果)的发热病人中分离的病毒相同,因此命名为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以后证明1965年从中国新疆出血热病人分离的病毒以及从巴基斯坦出血热分离的病毒都与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相同。
  本病毒分布较广,从南部非洲通过撒哈拉地区经中欧、东欧、亚洲直至新疆。多种家畜和动物包括牛、羊、骆驼和野兔等均有自然感染。蜱是传染媒介也是储存寄主。曾从25种蜱分离到病毒,以璃眼蜱属最易感染本病毒。人类被蜱叮咬或接触污染病毒的物体而受染。
  主要病理改变是血管内膜的损害导致红细胞和血浆外漏。脑、肝和心脏有充血、水肿、局灶性坏死和出血。在单核吞噬细胞内有特异的病毒抗原。
  潜伏期3~6日,发病突然,表现高热、发冷、倦怠、食欲减退、头痛、背痛、腹痛、呕吐和稀粪。面部及躯干皮肤潮红,巩膜及眼结合膜充血,心率慢,血压降低。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半数病人有蛋白质尿。在病期第3~5日开始出血,包括皮肤和粘膜的出血点、大片出血,牙龈、鼻、胃肠道、泌尿生殖系统的出血。10%的病人有出血性肺炎。1/3病人有肝脾肿大,腹部压痛。病人可能死于休克。在出血后 1~10日逐渐恢复。轻型病例仅发热2~3日。
  裂谷热  裂谷热病毒引起。本病是非洲一些地区的牛、羊中流行的一种动物病。接触动物的人可以受感染,病情较轻,仅有发热,但有时有眼病。1975年在南非首次报告,死亡4例。1977年传入埃及,引起人和家畜的大流行,病人约有20万,死亡598人。本病的宿主尚不清楚,伊蚊和库蚊都是传染媒介。人通过吸入或接触病毒的血液,特别是接触流产的病畜而受感染。
  潜伏期3~6日,发病急,突然高热、发冷、头痛、背痛、肌痛、面及眼结合膜充血,有时上腹不适、便秘。病后第2~4日出现黄疸、出血(出血点、大片出血、吐血、黑粪、牙龈出血),肝功能损害,部分病人可有肝坏死,预后差,50%病人死亡。部分病人在发热期后5~10日,热度再升,伴眩晕,有脑膜炎表现,脑脊液蛋白质增加,白细胞增加,以淋巴细胞为主。部分病人在病的2~7日后发生眼病、中心视野丧失或视网膜炎等,常为双侧,40~50%有永久性视野损伤。
  吉亚萨努尔森林病  发生在印度迈索尔的吉亚萨努尔森林,由吉亚萨努尔森林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本病毒属于蜱传脑炎抗原复合组。约有10种硬蜱,一种血蜱可传播本病。人类常在旱季到森林工作时受染。潜伏期5日,发病突然,表现发热、头痛、肌痛、咳嗽、胃肠道不适、呕吐和腹泻,一些病人有出血现象(鼻衄和严重的胃肠道出血),一部分病人有双峰热,也可有虚性脑膜炎现象。恢复期时间较长。
  鄂木斯克出血热  1947年在鄂木斯克和新西伯利亚地区发生的一种出血热。由病人的血液已分离出本病毒。本病常在捕捉麝鼠的猎人中发生。草蜱属和硬蜱属都是传播媒介。啮齿类特别是鼷鼠是主要的储存寄主。本病的症状与吉亚萨努尔森林病相似。常见的出血现象是呕血和子宫出血。后遗症较多,有听力丧失、脱发和神经精神的异常。
  基孔肯雅病  基孔肯雅病毒引起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1952年首次在坦桑尼亚发现本病并分离出病毒,属披膜病毒科 A病毒属。本病在非洲和亚洲的一些国家流行,很多国家的健康人血中有抗体。某些伊蚊和库蚊是传染媒介。主要症状是发热、严重的关节痛,伴以食欲减退、便秘等。可有双峰热,在第二次发热时出现皮疹。一般的病情较轻。发生在亚洲的部分病人中有出血,如鼻衄、皮肤粘膜瘀斑、紫癜、胃肠道出血等。
  登革出血热  见登革热。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78206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7/1 3:3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