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法显 |
释义 | Faxian 法显(337/342~418/423)(卷名:中国历史) 东晋求法旅行僧、译经僧。俗姓龚。平阳郡(今山西临汾西南)人。后秦初年居长安,幼年出家,二十岁受比丘大戒。当时,汉地佛教已流行,佛经译出虽多,但缺乏完整的戒律。399年(东晋安帝隆安三年、后秦弘始元年),法显以六十岁左右的高龄,立志西行寻求戒律。他的慧景、道整等从长安出发,沿途会合西行求法的智严等,出敦煌,过今新疆境内的大沙漠,逾葱岭,渡新头河(今印度河),经乌苌(今巴基斯坦印度河上游及斯瓦特河流域)、犍陀卫、竺刹尸罗,至弗楼沙(今巴基斯坦白沙瓦)。北天竺诸国佛徒皆师师口传,不见诸文字,他没有得到律藏典籍,决计远赴中天竺。同来僧人有的中途死去,有的折回,这时只剩下道整同行。他们取道醯罗城(今阿富汗贾拉拉巴德附近著名考古遗址Hidda)、那竭国、罗夷国、跋那国、毗荼国到摩头罗国(今印度马土腊)。在中天竺,法显到过僧伽施国、罽饶夷城(即曲女城,今印度卡瑙季)、沙祇国(今印度勒克瑙)、拘萨罗国都城舍卫城(在今印度北方邦境内)、迦维罗卫城(在今尼泊尔西南,为释迦牟尼诞生地)、拘夷那竭国、毗舍离国、巴连弗邑(即华氏城,今印度巴特那)。法显在摩竭提国首都巴连弗邑留居三年,礼拜了王舍城、菩提伽耶(今伽耶)等地的佛迹,同时学习梵语,抄写戒律,得大众部摩诃僧祇律、说一切有部萨婆多众律和方等般泥洹经、杂阿毗昙心等经论梵本。道整留在佛国不归,法显为使律藏能流行汉地,决意东返。他从巴连弗邑经瞻波(今印度巴加尔普尔)到位于恒河口支流的多摩梨帝(在今塔姆鲁克),居住两年,写经画像,而后泛海到师子国(今斯里兰卡)。法显住该国两年,当看见商人用中国的绢扇供佛,不觉凄然下泪。在获得弥沙塞律、长阿含、杂阿含等经律后,再附商船横渡印度洋,又在耶婆提国(今爪哇或兼指爪哇、苏门答腊)停留五个月,然后航经南海、东海、历尽艰辛,于东晋义熙八年(412)返抵青州长广郡牢山(山东青岛崂山)南岸。 法显返国次年即赴东晋首都建康,在道场寺与北天竺僧人佛陀跋陀罗合译了带回的摩诃僧祇律、大般泥洹经、杂阿毗昙心论等六部六十三卷经律。大般泥洹经的译出影响最大,有助于传布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一阐提(义谓不具信心、断了善根的恶人)皆得成佛”的涅槃宗教义。法显后到荆州,卒于辛寺,终年约八十六岁(一说八十二岁)。 法显记述他十多年中巡礼三十余国的行程,写成《佛国记》一卷,又名《法显传》、《历游天竺记传》。这是 5 世纪初亚洲佛教史的重要史料,也是研究中国与印度、巴基斯坦、斯里兰卡等国友好往来以及中天兰笈多王朝超日王时代的重要史料。19世纪时,法、英等国先后出版了译本,清朝末年丁谦曾作地理考订,国外译著以1936年出版的日本学者足立喜六的《法显传考证》最为翔实。1985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章巽校注的《法显传校注》是目前流行最好的版本。 参考书目 法显撰,章巽校注:《法显传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78206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