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突厥 |
释义 | tujue 突厥(卷名:民族) 中国北方和西北方古代民族。亦为汗国名。关于突厥的本名,学术界过去多接受法国汉学家伯希和(P.佩利奥)等人的说法,认为突厥是Tūrk的复数Tūrkūt的对音。突厥有广狭二义:①广义的突厥泛指突厥汗国以前和以后所有操突厥语的部落或民族,突厥汗国兴起以前的丁零、敕勒、狄历、铁勒等名称可能都是突厥一名的不同译法;突厥汗国以后的回纥(回鹘),西迁的乌古斯等部也属于广义的突厥。 ②狭义的突厥指6世纪中叶到8世纪中叶,即西魏(535~556)、北周(557~581)、隋(581~618)与唐代(618~907)前半期在金山(今阿尔泰山)南麓、漠北高原两度建立突厥游牧汗国 (552~630,682~744),并活跃于中亚的民族。突厥一名含义,据史载,因其先人在6世纪中居金山之阳,为柔然锻工,因金山形似兜鍪(古战盔),其俗谓兜鍪为突厥,因以为号。11世纪70年代成书的《突厥语词典》则释突厥为“最成熟最旺盛之时”。 突厥第一汗国的建立及同中原王朝的关系 领导建立突厥汗国的民族是阿史那氏。它在突厥游牧汗国中的地位,类似匈奴游牧国家中的挛鞮氏,柔然游牧国家中的郁久闾氏。与阿史那氏通婚的氏族是阿史德氏,这两个婚姻氏族统治着突厥部众。关于阿史那氏的起源,《周书》、《隋书》各有大同小异的传说。几种传说的共同点是阿史那氏以狼为图腾,酋长的牙门之前建有狼头纛,示不忘本。值得注意的一点是,传说指出突厥先世曾经住在平凉,5世纪中叶因受北魏(386~534)灭北凉沮渠氏(439)的影响而移居高昌的北山,再移居金山南麓,臣属于柔然,世为柔然锻奴。突厥掌握冶铁技术,并时常来边塞,“市中国缯絮”,在贸易过程中不断吸收中原文化,这些显然是促进突厥建国的重要因素。 西魏文帝大统八年(542),突厥始见于汉文文献著录(《周书》宇文测传)。大统十一年,西魏把持军政实权的丞相宇文泰派遣酒泉昭武九姓胡安诺槃陀出使突厥,翌年,突厥遣使西魏,是为突厥与内地王朝正式交往之始。与此同时,阿史那氏的杰出首领土门降服相邻的铁勒五万余落,势力蒸蒸日上,开始反抗统治着漠北高原、压迫着突厥的柔然。大统十七年,土门婚配西魏长乐公主,与中原的联系更加密切。次年土门重创阿那瓌治下的柔然汗国,自立为伊利可汗,建立突厥汗国,置汗庭于漠北高原鄂尔浑河流域的鬱督军山(亦作乌德鞬山、于都斤山等)。伊利可汗建立的游牧汗国(552~630)常被称为突厥第一汗国或突厥前汗国,以与682~744年复兴的第二汗国或后汗国相区别。汗国被视为可汗的私产,可汗的地位最尊,权力最高,其下有小可汗、叶护(在西部突厥,叶护地位似为可汗之副)、设(亦作察、杀、煞等)、特勤、俟利发、俟斤、吐屯、发等官职。下至低级官吏,分28等。大小官职由氏族酋长、部落首领等贵族统治阶层世袭。随着国家机器的建立,汗国也逐渐制定一定的刑罚、税收(特别是向属部敛取)制度。关于突厥汗国的社会性质问题,学术界尚无定论。虽然存在着牧主、族长占有奴、婢的现象,但是还不足据以断定其为奴隶社会。广大突厥民众穹庐毡帐,食肉饮酪,被发左衽,逐水草迁徙,以畜牧、射猎为业。迁徙虽然无常,但诸部各有“地分”,总属于可汗。 土门建立汗国后,一年而死,木杆可汗(或木汗可汗,553~572)、佗钵可汗(572~581)相继在位,此时为突厥汗国势力大一统阶段。木杆可汗勇而多智,在位20年,灭柔然(555),立东面可汗讨契丹,联合中原王朝征服吐谷浑(556),开创汗国的强盛局面。他舍子而立弟佗钵可汗为汗,佗钵复以兄、弟之子分统汗国东面、西面。佗钵在位时控弦数十万,东起辽东,西抵西海,斥地万里,与中原的北齐(550~577)、北周(557~581)相抗衡。齐、周两朝争与它结为姻好,厚输财物,以博其欢心。 西征中亚与第一汗国的分裂、灭亡 在前述期间,突厥也向西发展。 早在土门称汗之始,即派弟(?)室点密(亦作瑟帝米) 西征中亚,统西方的十姓(On Oq)部落。室点密与伊朗的萨桑王朝(226~651)于563~567击灭哒。室点密作为西部可汗,以天山山脉中的裕勒都斯和伊犁河流域为活动基地,控制着欧亚草原和绿洲的商路。据拜占廷史料记载,室点密与拜占廷(东罗马帝国)多次互通使节,并拟共同出征萨桑王朝,打破萨桑王朝对丝绸之路上的转贩贸易的垄断地位。 在552~581年间,突厥是欧亚草原上最强大的国家,控制着东西交通与贸易要道。但是,这个迅速崛起的游牧汗国,在政治结构上还没有定型的可汗继承制度,汗室的争位内讧,加剧了草原游牧社会固有的分裂趋势,助长了小可汗或强大部落首领的割据倾向。西方室点密及其继承人达头可汗早就表现了明显的独立性,同时,东部突厥的几位小可汗也各自割据一方。581年,佗钵可汗死,诸小可汗互争大可汗之位,581~583年间的大风雪造成草原上的大荒年,加速了突厥的分裂,结果其中最强大的尔伏 (尔拔)争位成功,称沙钵略可汗(582?~587),此时,取代北周的隋于开皇三年(583)击破突厥。大可汗、小可汗之间对立的激化,天灾、疫疠的打击,导致突厥第一汗国或前汗国于583年正式分裂为东(北)、 西两个突厥汗国。 开皇四年,隋朝遵照沙钵略可汗之妻、原北周千金公主的意愿,赐之姓杨氏,并改封为大义公主。隋通过与突厥建立翁婿关系而与突厥建立了册封的君臣关系,并使汗位固定于沙钵略可汗及莫何可汗一系,这在隋册立突利可汗为大可汗──启民可汗的事件上表现得最为明显。启民因国内混战疲惫而降于隋,隋助之重新立国。 隋末农民起义时期,北边群雄蜂起,突厥又强盛起来。群雄争事突厥,以求援助,唐公李渊亦在臣事突厥之列。至唐太宗(627~649)夺得政权,与背叛突厥的薛延陀、回纥、拔曳固等铁勒诸部联合,乘蒙古高原大自然灾难中羊马多死,人民饥困的事态,以及可汗重用昭武九姓胡造成内部矛质激化的时机而出兵。 贞观二年(628),太宗立薛延陀夷男为真珠毗伽可汗,命李靖、李世出兵远征,与之夹击突厥,次年俘虏颉利可汗,其部众或走薛延陀,或入西域,降唐者十余万。东突厥第一汗国或前汗国遂亡。 唐朝建置 从630至682年,为突厥臣服唐朝的时期。唐立突厥汗族阿史那思摩统治散居漠南与山西北部的突厥诸部。高宗龙朔三年(663),戈壁以北所有土地划归燕然/安北都护府(663~669称瀚海都护府),戈壁以南土地划归云中/单于都护府。这一建置加深了突厥贵族对中原王朝的依附。 另一方面,唐朝在与西突厥较量过程中,相继从西突厥的挟制之下取得伊州(今哈密,630)、高昌(640)、焉耆(644)、龟兹(今库车,648),并在657年讨平阿史那贺鲁的叛乱,巩固了唐代安西都护府的地位。此后,册立西突厥汗室后裔为兴亡、继绝可汗,以统治西突厥十姓。 第二汗国的兴亡 唐高宗(650~683)和则天武后在位时期(690~705),唐朝在与吐蕃激烈对抗过程中,把军事力量投向西北,这为东突厥复兴提供了机会。阿史那氏骨咄禄(682~691)据阴山山脉险要之地,啸聚逃亡者5000人,于高宗开耀二年(682)对唐举起叛旗,继而掠夺北方的九姓铁勒部落的羊马,壮大了力量。当时另有一位突厥人名暾欲谷(许多学者推断此人当即汉文文献中的阿史德元珍),深沉多谋,原为唐朝在北方检校突厥降户部落,熟知中原地区内情,投效骨咄禄。高宗永淳元年(682),东突厥贵族阿史那骨咄禄据黑沙城(今呼和浩特北)反抗唐廷。在谋臣暾欲谷协助下,从此频年侵袭唐北方地区。与此同时,骨咄禄还与九姓铁勒、黠戛斯等北方民族频频争战,直到武周垂拱(686~688)年间终于夺得乌德鞬山(鬱督军山),重建汗廷,为东突厥的中兴。现在学者多称之为突厥第二汗国或后汗国。骨咄禄号称伊跌利失可汗。 约在武周天授二年(691)骨咄禄死,其弟默啜继立为汗,称Qaparan可汗,东破奚、契丹,北讨黠戛斯,西破党项,攻河套地区的昭武九姓六胡州,并取道北庭(今吉木萨尔)西征突骑施,兵锋直抵中亚的河中地区,东西斥地万余里,兵力多达40万。则天武后为了反击默啜,特别是为了遮断突厥与吐蕃势力的联系,坚持戍守安西四镇的方针,武周长安二年(701)于北庭设立北庭都护府。默啜在位晚年因对属部压榨过甚而激起反抗,终于死在征讨叛变的铁勒之役(716)。后嗣争位,骨咄禄之子阙特勤立兄为毗伽可汗,自专兵马大权,仍以事奉数汗之暾欲谷为谋臣。此时,突阙一面抚绥诸部,一面征讨契丹、奚、拔悉密等部。734年,毗伽可汗被毒杀,汗族因争位而内乱,拔悉密、回纥、葛逻禄诸部乘机纷纷脱离突阙羁绊。744年,回纥之骨力裴罗自立为可汗,灭突厥,东突阙建立的第二汗国或后汗国遂亡。此后的一个世纪,突阙在漠北的地位为回纥所取代。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78206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