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清真寺 |
释义 | qingzhensi 清真寺(卷名:宗教) masdjid 伊斯兰教聚众礼拜的场所,亦称礼拜寺。阿拉伯语音译“买斯吉德”,意为叩拜之处。中国唐代称礼堂。据传,元延祐二年(1315),咸阳王赛典赤·瞻思丁奉敕重修陕西长安寺,奏请赐名“清真”,以称颂清净无染的真主。至此,中国始有清真寺之名,习惯上并以此作为伊斯兰教寺院的通称。 历史沿革 穆罕默德传教初期,对礼拜处所的建设,没有严格的规定,一般只要求清洁,可供叩拜即可。622年9月,穆罕默德从麦加迁徙麦地那途中,在麦地那东南3公里处的库巴,首次修建了一座简易的清真寺。到达麦地那后,才建造一座正式的清真寺,后称先知寺。637年,第二任哈里发欧麦尔命令出征的将领,每开拓一个新地区,首先要在该地建造清真寺。据此,637~638年欧特白·伊本·盖兹旺首先在伊拉克的巴士拉城修建了清真寺;638~639年,赛尔德·本·艾比宛嘎斯在库法城营地也建造了一座清真寺;642年,阿慕尔·本·阿斯在埃及弗斯塔特(今开罗)修建了阿穆尔清真寺;670~675年,奥格巴·本·纳非尔在突尼斯的凯鲁万城修建了奥格巴清真寺。此后,修建清真寺便成为穆斯林的重要任务,哪里有穆斯林,那里就建有清真寺。 伊斯兰教传入中国后,清真寺也随之建立。唐宋期间,来华的阿拉伯、波斯等地商人和其他人士,侨居于沿海城市及东部地区居多;广州怀圣寺、泉州圣友寺、杭州真教寺、扬州仙鹤寺以及西安化觉巷清真寺等,大都是这个时期兴建的。 清真寺主要供穆斯林礼拜之用,同时也是办理宗教教育和宗教事务的场所。在伍麦耶王朝时期(661~750),各地清真寺开始附设学校,进行《古兰经》诵读教学;阿巴斯王朝(750~1258)时期,附设学校更为普遍,许多著名清真大寺同时也是著名的同名大学所在,如埃及的爱资哈尔大学、突尼斯的栽突那大学、摩洛哥非斯的卡拉维因大学。此外,清真寺还有兼作医疗机构和图书馆的,如也门的萨那清真大寺,是阿拉伯世界最大的图书馆之一。中国各地清真寺是历代穆斯林根据聚居情况和宗教生活的需要而建立的,首先便于穆斯林们沐浴礼拜,其次是学习经文,办理教务。每个清真寺所辖范围称为“寺坊”,寺坊内住的穆斯林居民称为坊民。有的清真寺还附建陵墓;有的则是以陵墓建筑为主,称为“拱北”或“麻札”。 建筑艺术 清真寺的建筑结构严整、质朴。中心部位是礼拜大殿,大殿建筑一般呈凸字形,内部设置比较简单,墙壁素洁淡雅,通常不绘画景物;但可有阿拉伯艺术字体和几何线条图案。大殿地板一般铺以绒毯、垫褥或席子,大殿正面后墙称为正向墙,墙壁正中有一圆形凹壁,原为一小门,供伊玛目进出领拜,后演变为礼拜朝向的标志;殿内右前方设有讲坛,供宣讲人在聚礼日(主麻日)及每年开斋节、古尔邦节两会礼日宣讲教义之用。较大的清真寺还有宣礼塔(中国穆斯林称邦克楼),为召唤穆斯林前来礼拜之用。阿拉伯国家的宣礼塔外形多细长,塔顶呈尖形,故又称尖塔。普通的清真寺,建筑规模不大,设备简朴,能聚众礼拜即可。 阿拉伯国家清真寺在伍麦耶王朝哈里发瓦里德时期(705~714)出现了穹窿建筑。这类建筑多数是包括由分行排列的方柱或圆柱支撑的一系列拱门,这些拱门再支撑着圆顶、拱顶以及平面的或人字形的木屋顶。建筑物外表敷以彩色或其他装潢。这是一种独特的伊斯兰建筑艺术。 中国一些著名清真寺多为殿宇形式,既有伊斯兰建筑艺术特色,又保持中国传统建筑艺术。其格局大多是大殿居中,两旁南北讲堂相对,后殿凹壁外部角楼屹立,内部绘制经文。有的更是碑亭遥峙,画栋雕梁,悬匾垂联。每寺都设有沐浴室(水房),穆斯林在每日五次礼拜和聚礼日、会礼日都习惯来此做净仪。 管理制度 在伊斯兰国家,国家管理的清真寺,直接归政府宗教基金部领导。人员不多,人事比较简单。教长不一定常住寺里,作完礼拜便可离寺。中国清真寺组成人员,有开学阿訇、学员(海里凡或称满拉)、寺师傅(管理沐浴室)等数人,现在有民主管理委员会管理事务。清真寺一般都拥有寺产即宗教基金,作为寺内宗教人员的主要生活费用。有些国家的清真大寺,寺产相当庞大,如伊朗马什哈德的伊玛目利达清真寺,据1962年估计,即拥有446个村庄的土地。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78206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