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世界民族 |
释义 | shijie minzu 世界民族(卷名:民族) world nationalities 世界各国民族的总称。 一般概述 目前,全世界共有48亿居民,分属2000多个民族,它们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分别处于各个不同的发展阶段上。其中,有人口一亿以上的民族,也有不足千人的民族。中国汉族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南美洲火地岛上的阿拉卡卢夫人和雅马纳人则属人数最少的民族。据1978年统计,全世界一亿以上人口的民族有7个,一千万以上人口的民族有60多个,一百万以上人口的民族有200多个。 他们的人口总数超过了全球人口的96%,而在其余不到4%的人口中,却包括着1800多个民族。在世界5大洲,民族人口的分布极不均衡,亚洲约占全球人口的58%,非洲占10.5%,美洲占14%,欧洲占17%,大洋洲占0.5%。 世界民族分布变化的主要原因: ①移民。人类在旧石器时代的绝大部分时间里,仅仅居住在亚、非、欧3洲,进入澳大利亚和美洲大陆的历史至多不过几万年,进入波利尼西亚群岛的时间更晚,约在公元前1000年纪。世界上大规模的移民,在欧洲各国发生于“民族大迁徙”时期。 7~11世纪阿拉伯人移入北非,以及后来突厥人的西迁和蒙古人的西征,对亚、非、欧地区民族成分的变化影响很大。到了“地理大发现”时期,大量欧洲移民涌向美洲大陆,还有“奴隶贸易”,都对美洲及非洲的民族构成产生了深远影响。19世纪后半期,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又有大批欧洲移民流向美洲,部分移居澳大利亚、新西兰、北非和南非。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帝国主义者制造民族矛盾,也引起一些大规模的移民。近20年来,由于西欧地区工业的迅速发展,又引起了一个新的移民浪潮。目前,西欧各国的外来移民已超过1200万人。 ②人口增长。据计算,在旧石器时代晚期(约15000年前),全球人口只有几百万。进入新石器时代,尤其是进入金属时代以后,人口增长速度迅速加快。在最近3个多世纪里,全世界人口大约增加了7倍,由1650年的5.4亿增加到1978年的 42.6亿。而世界各地人口增长的速度很不均衡,从目前情况来看,发展中国家一般高于发达国家。这也必然导致全球民族构成的变化。 ③民族共同体自身的发展变化。随着一些新独立国家的诞生和发展,出现了不少新的民族成分。如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非洲即如此。与此相反,有的民族与其他民族结合或被同化。这也影响着民族构成的变化。 此外,如民族矛盾、宗教冲突、种族差别、语言同化、政治上不平等、经济发展不平衡,以及外来侵略和挑拨等,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民族成分的变化。 种族类型 人们通常将人类划分为三大人种:蒙古人种(黄种人)、欧罗巴人种(白种人)、尼格罗-澳大利亚人种(黑种人)。蒙古人种的特征是头发硬直墨黑,肤色黄褐,体毛不甚发达,颧骨突出,眼有内眦褶。主要分布在亚洲东部和东南部以及美洲大陆。欧罗巴人种的特征是头发细软呈波状,肤色较浅,体毛和胡须发达,颧骨不太明显,鼻高唇薄。主要分布在欧洲、北非、西亚、北印度,16世纪以来逐渐扩散到美洲和大洋洲。尼格罗-澳大利亚人种的特征是发色深黑呈卷曲状,颌部微凸,鼻宽唇厚。一般分成尼格罗和澳大利亚两支,前者分布在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区,后者分布在澳大利亚和大洋洲及亚洲部分地区。人种的混合类型,多在中古和近代形成。由于民族迁徙,不同种族互相通婚而形成多种混血民族。 民族分类 关于世界各民族的分类,存在着多种分法:有的按分布地区,有的按种族特征,有的则按经济文化或语言系属。国际上多以语言谱系分类为基础来划分。 据国内外多数语言学家研究,全世界的语言分属17个语系。其中:①属一洲独有的语系有10个:美洲一个,即印第安诸语;大洋洲两个,即澳大利亚诸语和巴布亚诸语;非洲3个,即尼罗-撒哈拉语系、尼日尔-科尔多凡语系和科伊桑语系;亚洲 4个,即汉藏语系、南亚语系、达罗毗荼语系和古亚语系。②属两洲跨界的语系有 7个:亚、美一个,即爱斯基摩-阿留申语系;亚、大一个,即南岛语系;亚、非一个,即闪含语系;亚、欧4个,即印欧语系、高加索语系、乌拉尔语系和阿尔泰语系。这是“地理大发现”以前的情况。随着近代移民的扩散,语言分布也发生较大变化。 印欧语系包括日耳曼、斯拉夫、罗曼、克尔特、伊朗、印度等10个语族,分布于世界各国,约有150个民族使用,使用人数最多,占全世界人口的45.5%。汉藏语系使用人数居第二位,包括汉、藏缅、壮侗、苗瑶等语族,分布在中国和东南亚等地。闪含语系各族主要分布在西亚和北非。尼日尔-科尔多凡语系各族主要分布在非洲撒哈拉以南。高加索语系各族分布在高加索地区。达罗毗荼语系各族分布在印度南部。乌拉尔语系各族散居于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到乌拉尔山一带。阿尔泰语系各族分布于从东北亚到小亚细亚的广大地区。南亚语系各族分布在中南半岛。南岛语系各族主要分布在太平洋各岛国。尼罗-撒哈拉语系各族分布在苏丹地区。科伊桑语系各族分布在西南非。古亚语系各族分布在东北亚。爱斯基摩-阿留申语系各族分布在东北亚和北美北极圈内。印第安诸语各族分布在美洲大陆。澳大利亚诸语各族分布在澳大利亚。巴布亚诸语各族分布在伊里安岛。 民族与宗教 在世界许多民族和国家的社会生活中,宗教信仰有其特殊作用。人们通常把宗教信仰分为原始宗教、民族宗教和世界性宗教三大类。原始宗教一般包括图腾崇拜、巫术和万物有灵观念。目前,在中南半岛、热带非洲、美洲和太平洋岛屿的某些民族(如蒙达人、布须曼人、印第安人、巴布亚人)中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民族宗教种类很多,如印度教、犹太教、神道教等。世界宗教是指佛教(包括喇嘛教)、基督教(包括天主教、东正教、新教)和伊斯兰教。这三大宗教的信徒估计占世界民族人口的一半。佛教主要在东南亚国家、部分朝鲜人和日本人中较流行。喇嘛教,即藏传佛教,在藏人和蒙古人中较流行。基督教广泛流行于世界各地。伊斯兰教流行也很广,其中,逊尼教派分布于北非、西亚、中亚和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地;什叶教派主要分布于伊朗,在伊拉克、阿拉伯也门和巴林的阿拉伯人中也有部分什叶派教徒。另外,在欧洲巴尔干半岛的阿尔巴尼亚和南斯拉夫有相当一部分伊斯兰教徒。现在,由于唯物主义世界观的传播,教育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宗教势力的影响正在日趋削弱。 各洲概况 亚洲民族 亚洲地区居住有1000多个民族。他们在种族、语言、宗教、经济和文化生活上各有自己的特点,处于社会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 就种族而言,亚洲民族多属蒙古人种,占亚洲人口59%,分布在东亚和东南亚。其次属欧罗巴人种的民族,占亚洲人口29%,主要分布在西亚和印巴次大陆。属尼格罗人种与欧罗巴人种混合类型的民族,占亚洲人口9%,分布于印度南部,以及阿拉伯半岛沿海地区。在东南亚居民中还可以见到维达、美拉尼西亚和尼格利陀等种族类型,以及蒙古人种与澳大利亚人种的混合类型,约占亚洲人口3%。 亚洲民族的语言非常复杂。汉藏语系各族全部在亚洲,占亚洲人口的一半以上。汉藏语系下分4个语族,其中使用汉语的有汉(见汉族)和回(见回族)等,绝大多数居住在中国境内,另有2000多万散居在东南亚各地。使用藏缅语的民族分布在中国西南地区,以及中南半岛和南亚东北部,主要有藏(见藏族)、彝(见彝族)、缅、克伦、尼瓦尔和雷布查等民族。使用壮侗语的民族分布在中国西南地区和中南半岛,主要有壮(见壮族)、侗(见侗族)、泰、掸、寮和侬等民族。使用苗瑶语的有苗和瑶等民族,主要分布在中国南方和中南半岛东部。南亚语系包括孟高棉和蒙达等语族,南亚语系各族约占亚洲人口2.8%。使用孟高棉语的民族,分布于中南半岛和中国西南地区。使用蒙达语的民族,主要居住在印度中部山区。达罗毗荼语系各族,分布于印度中部、南部及斯里兰卡北部。人口达1.6亿多,主要有泰卢固、泰米尔、坎纳拉和马拉雅兰等民族。巴基斯坦西部的布拉灰人也使用达罗毗荼语。印欧语系在亚洲有两个语族:印度语族和伊朗语族。属于这两个语族的民族,约占亚洲人口29%。使用印度语的民族几乎都分布在南亚地区,人口约 6.5亿。其中主要有印度斯坦、孟加拉、马拉地、旁遮普、比哈尔、古吉拉特和僧伽罗等民族。使用伊朗语的民族主要分布在伊朗和阿富汗,有普什图人和波斯、库尔德、塔吉克、俾路支等民族。在亚洲,使用印欧语系语言的还有塞浦路斯的希腊人,以及居住在西亚地区的亚美尼亚人。在西亚,属于闪含语系的主要是阿拉伯各族,有5000多万人,占亚洲人口的2%。阿尔泰语系各语族(突厥语族、 蒙古语族和满-通古斯语族)的民族,在亚洲有6000多万人,占亚洲人口2.6%。使用突厥语民族主要分布于中国西北,以及阿富汗、伊朗和土耳其,其中主要有维吾尔、乌孜别克、阿塞拜疆、土耳其等民族。使用蒙古语的民族有蒙古人,使用满-通古斯语的民族有满人、鄂温克人等。日本语和朝鲜语,至今系属未定,部分学者认为与阿尔泰语系关系较密切。高加索语系的民族在亚洲仅有400多万人,主要分布于土耳其、伊朗和苏联境内。其中主要有格鲁吉亚和切尔克斯等民族。南岛语系在亚洲主要是印度尼西亚语族各族,分布在中南半岛、 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 其中主要有马来、爪哇、巽他、马都拉、他加禄和比萨扬等民族。 欧洲民族 欧洲各国的民族成分比较单一。大多数民族都是在各自民族国家的范围内形成的,民族分布区域与国界大体一致或接近。只是在民族分布交界的地区,民族成分比较混杂。欧洲共有大小民族 160多个,其中,苏联境内有100多个。在欧洲的各民族中,人口上千万的有18个,约占欧洲人口84.5%。 印欧语系的日耳曼、罗曼和斯拉夫 3大语族占欧洲民族90%以上;其余多属这一语系的克尔特语族、希腊语族、列托-立陶宛语族、阿尔巴尼亚语族和亚美尼亚语族。此外,还有一些民族语言,属于乌拉尔语系、阿尔泰语系和高加索语系各语族。 日耳曼语各族占欧洲人口25%,主要分布在中欧、西欧和北欧。包括德意志人、奥地利人、荷兰人、佛拉芒人、 英格兰人、丹麦人、瑞典人、 挪威人和冰岛人等。罗曼语各族占欧洲人口24%,主要分布于西南欧地区。 包括意大利人、雷托罗曼人、 法兰西人、瓦隆人、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等。此外,分布于东南欧的罗马尼亚人和阿罗蒙人,也使用罗曼语。斯拉夫语族分为东、西、南3支。东斯拉夫语支的民族,主要分布于苏联,包括俄罗斯人、乌克兰人和白俄罗斯人;西斯拉夫语支的民族,主要分布于东欧,包括波兰人、捷克人和斯洛伐克人等;属于南斯拉夫语支的民族有保加利亚人、塞尔维亚人、克罗地亚人、斯洛文尼亚人、黑山人和马其顿人,主要分布在东南欧地区。克尔特语各族,主要分布于西欧地区。其中,大多居住在不列颠群岛。包括爱尔兰人、威尔士人和盖尔人。目前,大部分爱尔兰人和威尔士人已讲英语。居住在法国西北部的布列塔尼人现已兼用法语。此外,巴尔干半岛阿尔巴尼亚人和希腊人的语言也属于印欧语系。 使用乌拉尔语系芬兰-乌戈尔语的民族,在东欧有匈牙利人,在北欧有芬兰人和拉普人。地中海上的马耳他人,使用的是闪含语系阿拉伯语的一种方言。在西班牙和法国交界地区,居住着比利牛斯半岛上最古老的民族──巴斯克人。他们的语言很特殊,至今系属未定。此外,欧洲各地还散居着一定数量的犹太人和吉普赛人,现多使用所在国家的语言。 苏联境内的民族主要分属于4大语系:印欧语系、阿尔泰语系、高加索语系和乌拉尔语系。除斯拉夫语族外,苏联还有8%的居民属于印欧语系其他语族(列托-立陶宛语族、日耳曼语族、罗曼语族、伊朗语族、亚美尼亚语族)。苏联民族成分最复杂的地区是高加索一带。这里居住着50多个民族,主要属于高加索语系各语族。其中,人数较多的有格鲁吉亚人、卡巴尔达人、切尔克斯人、车臣人、印古什人和达格斯坦各族等。在中亚地区,分布着属于突厥语族的乌兹别克人、哈萨克人、吉尔吉斯人、土库曼人、卡拉卡尔帕克人;属于伊朗语族的塔吉克人。在西伯利亚地区,俄罗斯人、乌克兰人和白俄罗斯人已占绝大多数。当地土著民族有哈卡斯人、雅库特人、布里亚特人,以及北方各少数民族。 非洲民族 非洲大陆约占全球陆地面积的五分之一,但人口只有4亿多,约占世界人口的十分之一。其中尼格罗人约占非洲人口的三分之二,大多分布在撒哈拉沙漠和埃塞俄比亚高原以南。属于欧罗巴人种和黑白混血人种的居民,主要居住在北非、埃塞俄比亚高原和索马里半岛。马达加斯加岛东部的居民则具有蒙古人种的血统。 非洲民族的语言分属四个语系:闪含语系、尼日尔-科尔多凡语系、尼罗-撒哈拉语系和科伊桑语系。 闪含语系各族主要分布在北非和东北非,分属4个语族:闪语族、柏柏尔语族、库希特语族和乍得语族。属于闪语族的民族主要是阿拉伯人,广泛分布于埃及、摩洛哥、突尼斯、阿尔及利亚和利比亚境内。使用柏柏尔语的民族是散居在北非各国山区和沙漠地带的柏柏尔人。使用库希特语的有加拉人、锡达莫人和索马里人等,分布于埃塞俄比亚、肯尼亚和索马里境内。使用乍得语的有豪萨人等,分布在尼日利亚、尼日尔等地。 在撒哈拉以南,广泛分布着尼日尔-科尔多凡语系的各族居民,约占全非人口的一半。按其语言的特点,又可分:①西大西洋各族,包括富拉尼人、沃洛夫人和基西人等,他们是几内亚、塞内加尔、塞拉利昂和冈比亚的主要居民;②曼德各族,包括曼丁戈人和索宁克人,主要居住在冈比亚、马里和布基纳法索等国境内;③沃尔特各族,包括莫西-格鲁西人和塞努福人,分布于西苏丹内地;④克瓦各族,包括阿肯人、埃维人、伊博人、约鲁巴人,居住在加纳、贝宁、尼日利亚、多哥等国;⑤贝努埃-刚果各族,主要是非洲最大的民族集团班图各族,广泛分布于东非、中非、西非和南部非洲;⑥东阿达马瓦各族,主要是班达人和阿赞德人,居住在中非地区。 尼罗-撒哈拉语系,包括桑海语族、撒哈拉语族和沙里-尼罗语族。这一语系的居民主要分布在闪含语系各族的东南地区,人口较少。使用科伊桑语系诸语言的是布须曼人和霍屯督人,生活在西南非洲的半沙漠地带。而马达加斯加人的语言,则属于南岛语系印度尼西亚语族。 近年来,欧洲移民人口明显下降,已不足非洲人口的百分之二。 美洲民族 美洲的民族除印第安各族外,多是近代才形成的。从15世纪末开始,欧洲移民陆续迁入,使美洲的民族构成发生了巨大变化,除了属于蒙古人种的印第安人,还有属于欧罗巴人种的欧洲移民,属于尼格罗人种的非洲“黑奴”后裔,以及不同种族互相通婚而形成的混合人种类型。从16世纪开始,经过近500年的重新组合,在美洲已形成了一系列使用印欧语的新兴民族。他们全是混血民族,只是在不同地区混入的种族成分有所不同:如阿根廷人和乌拉圭人以白人血统为主;海地人和牙买加人以黑人血统为主;巴拉圭人和秘鲁人以印第安人血统为主。 美洲大多数国家是多民族国家。现在百万人以上的民族约有40个,占美洲人口的90%左右,其中人数最多的民族是美利坚人、巴西人、墨西哥人、哥伦比亚人、阿根廷人、克丘亚人、委内瑞拉人、古巴人等。 现代美洲民族的语言主要属于印欧语系的两个语族:罗曼语族(西班牙语、葡萄牙语、法语)和日耳曼语族(英语)。使用这些语言的居民占美洲人口的90%。 美洲土著居民印第安人现有3500多万人。北美印第安各族,主要是阿塔帕斯卡人、阿尔衮琴人、易洛魁人和纳瓦霍人;在拉丁美洲,主要是阿兹特克人、玛雅人、基切人、 奇布查人、克丘亚人、 艾马拉人、瓜拉尼人、巴塔哥尼亚人和火地人等。印第安人的语言比较复杂,尚无统一的分类法。美洲的因纽特人、阿留申人的语言构成一个特殊语系。 大洋洲民族 当今住在大洋洲的居民,主要是欧洲、美洲和亚洲的移民及其后裔,约占该地区人口的三分之二强。大洋洲各土著民族,多属澳大利亚人种以及各种混合类型。其语言多属南岛语系的波利尼西亚、美拉尼西亚和密克罗尼西亚 3大语族,少数属澳大利亚诸语和巴布亚诸语。 澳大利亚土著居民目前主要居住在西澳大利亚州、昆士兰州和澳北区,部分居民被驱入荒漠和各保留地内。他们的语言与世界上任何其他语言都没有明显的亲属关系。巴布亚各族分布在新几内亚岛及附近岛屿。波利尼西亚各族分布于太平洋东部,主要有夏威夷人、汤加人、塔希提人和萨摩亚人,以及新西兰的毛利人等。美拉尼西亚各族主要分布于西自新几内亚东南至斐济的广大地区,主要有斐济人、所罗门人、瓦努阿图人和新喀里多尼亚人等。密克罗尼西亚各族分布于大洋洲北部,包括瑙鲁人、查莫罗人、加罗林人、马绍尔人和吉尔伯特人等。现今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绝大多数居民,是英格兰、爱尔兰和苏格兰移民及其后裔。夏威夷群岛的居民以美国和日本的移民及其后裔居多。斐济岛上几乎一半是印度移民的后裔。在新喀里多尼亚则有许多法兰西人以及他们与当地土著居民混血的后代。此外,在大洋洲还居住着一些华人、菲律宾人、爪哇人等亚洲移民及其后裔。 世界民族研究 如上所述,当今世界还是一个拥有众多民族的世界。民族,也和其他历史现象一样,有其自身发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和规律。人类区分为民族的历史,在整个人类历史的漫漫长河中只是短暂的一瞬。然而,正是由于出现了民族区分,我们这个星球便开始出现纷繁多变的民族情况和民族关系,同时也向人类的智慧和科学领域提出了一系列值得思考、探索的重大课题,从而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并进行研究。 历史渊源 如社会科学其他学科一样,世界民族研究经历了一个长期的资料积累过程。从中外历史记载来看,各族人民出于和平交往和战争防御的需要,对于周围民族的关注和了解很早便已开始。撇开多少带有神话色彩的口头传说,最早见于文献史料而包含大量民族情况、记述比较翔实并流传至今的古代著作,在西方有公元前5世纪希罗多德的《希波战争史》,公元前1世纪G.J.凯撒的《高卢战记》,1世纪C.塔西佗的《日耳曼尼亚志》,斯特拉博的《地理学》和大普林尼的《自然史》等;在中国有公元前2~前1世纪司马迁的《史记》,1世纪班固的《汉书》,3世纪陈寿的《三国志》,以及历代正史、稗史和方志等。 当然,由于古人的地理概念和时空观念比较狭小,对于四周民族了解的广度和深度都是有限的。随着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方由近而远逐步扩大与外界交往的范围,从而使各地民族情况的记载也得以日益丰富和翔实。例如,中国东晋高僧法显和唐代高僧玄奘远游天竺、中亚和东南亚所写下的《佛国记》和《大唐西域记》, 宋代赵汝适的《诸蕃志》和周去非的 《岭外代答》,元代汪大渊的《岛夷志略》和周达观的《真腊风土记》,以及明代马欢、费信和巩珍跟随郑和七次下西洋所写的见闻录《瀛涯胜览》、《星槎胜览》和《西洋番国志》,都包含有大量关于远方民族的情况资料,使中国人的视线逐步向西扩展,直达地中海和非洲东岸。再如,意大利旅行家M.波罗(即马可·波罗)于13世纪远游中国和亚洲其他国家所留下的《马可波罗游记》,使欧洲人大开眼界,诧为奇闻,他们深被东方各国的民族风情和繁华富庶所吸引。在15~17世纪掀起的开辟新航路、“发现新大陆”的热潮中,欧洲各国的航海家、探险家、 传教士、商人和殖民者, 纷纷到达美洲、非洲、大洋洲和东南亚。他们关于新接触到的各族人民生活方式和文化特点的报道,进一步开阔了人们的视野,大大丰富了人们对于世界民族的认识和了解。尽管其中有些报道带有种种偏见,但总的说来,在世界民族资料的积累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近代各国关于世界民族的研究,便是在以上各个时期积累的大量资料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 至19世纪中叶,以世界民族资料为基础的研究著述大量涌现,引起马克思主义奠基人的兴趣和关注。K.马克思和F.恩格斯为了论证他们的唯物史观以及人类成文历史以前的社会状况,曾仔细阅读瑞士、英、美、俄等国的民族学家J.J.巴霍芬、J.F.麦克伦南、H.J.S.梅因、J.拉伯克、E.B.泰勒、L.H.摩尔根、Μ.Μ.科瓦列夫斯基等人的著作, 引用了关于美洲印第安人、 亚洲印度人、大洋洲波利尼西亚人和澳大利亚人、欧洲克尔特人、日耳曼人和斯拉夫人的资料,使他们对人类历史早期阶段的推测得到了充分的实证。同时,马克思和恩格斯出于当时革命斗争的需要,还亲自对欧、亚许多民族的历史和现状进行研究,写出大量论著,如《论日耳曼人的古代历史》(1881~1882)、《法兰克时代》(1881~1882)、《爱尔兰史》(1870)、《1867年12月16日在伦敦德意志工人共产主义教育协会所作关于爱尔兰问题的报告的提纲》(1867)、《印度史编年稿》(1881)、《印度起义》(1857),以及关于中国、中亚、波斯、波兰、匈牙利反对民族压迫和帝国主义侵略的论述。这些论述提出的关于民族和民族问题的基本思想,对于世界民族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国外对于世界民族的研究 目前世界上有许多国家在进行世界民族的研究。凡是经济文化比较发达的国家,全都设有专门的研究机构,拥有大批研究人员,有的多达数千人。不过由于国家的性质不同,他们进行世界民族研究的目的、任务、范围和规模也有所不同,将世界民族研究列入的科学体系也有所不同。 在欧美各国,对世界民族的研究并不是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的,而是将其分属于不同学科。首先,他们将世界民族区分为两类:一类是文明民族,或称先进民族、历史民族、有文字民族;另一类是野蛮民族,或称落后民族、 自然民族、无文字民族等。实际上, 他们所谓的“文明民族”仅指他们自己,而把以往殖民地半殖民地的人民统统归入“野蛮民族”。他们在研究活动中一直将两者严格区分开来。对于欧洲文明民族的研究,皆由文艺复兴运动以后所形成的社会科学或人文科学各学科分别进行。关于欧洲民族运动兴起时期所产生的民族概念、民族原则和民族主义思潮等问题,一般由政治学研究;关于民族来源和形成发展问题,由历史学研究;关于民族意识和民族性格问题,由心理学研究;关于社会结构和社会矛盾问题,由社会学研究;关于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问题,则由民俗学研究。然而,面对“地理大发现”所接触到的广大非欧洲民族,所有这些学科都感到生疏和无所作为。于是,在19世纪中叶便形成了一门专以美洲、非洲、大洋洲和东南亚落后民族为研究对象的特别学科──“民族学”,(在欧洲大陆称“民族学”,在美国称“文化人类学”,在英国称“社会人类学”),使“民族学”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成为欧美各国世界民族研究的主要部门。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和殖民体系的崩溃,始有人主张将民族学的研究范围扩大到欧美各国的发达民族,将研究“简单社会”所得出的理论、方法和经验推广到对于“复杂社会”的研究。有人甚至主张将民族学变为一门包罗万象的超级学科,用以取代社会科学或人文科学的所有学科。不过,这仅仅是某些学者的一种设想或趋向。但实际上,欧美民族学的研究对象主要还是在第三世界。 苏联对于世界民族的研究,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便已开始,但规模不大。战后,随着国力的增强和国际影响的增大,世界民族研究的规模迅速扩大。自1954年至1966年,陆续编辑出版了一套《世界民族志》丛书,共18卷,1200多万字。自70年代起,又开始出版《国家和民族》丛书,共20卷,800多万字。此外,还出版有《世界民族地图集》、 《世界民族百科手册》(1卷)、《世界民族百科全书》(2卷)、《世界民族艺术百科全书》(5卷)和各种专著。他们在学科体系上与西方不同,认为民族学是历史科学的一个部门,并将民族学扩大为研究世界上古今一切民族的学科。 日本对世界民族的研究也非常重视。过去,他们把研究重点放在东亚和东南亚,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研究范围逐渐扩大,并投入了大量人力和物力。近年来,先后编辑出版两套大型画册:《世界民族大观》(8卷)和《世界之民族》(20卷);并于1977年在大阪吹田市建成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国立民族学博物馆,建筑面积达4万多平方米,收藏世界民族文物约5万余件。但在学科体系上多受欧美各国的影响,对各国各派学者的观点采取兼收并蓄的态度。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东欧各国以及第三世界一些新兴国家也不同程度地开展了世界民族的研究,一般着重于对近邻地区民族的研究。例如南斯拉夫侧重于巴尔干半岛,波兰侧重于斯拉夫各族,印度侧重于南亚次大陆等。捷克斯洛伐克的研究范围较广,出版了许多关于美洲、 非洲、印度、斯里兰卡、 新几内亚和西伯利亚各民族的著作。罗马尼亚非常重视世界民族著作的翻译,还经常编写通俗性读物,介绍世界各民族的文化和生活。 新中国的世界民族研究 在中国古代文献中包含着丰富的世界民族资料。近代的林则徐主编的《四洲志》,以及杨炳南的《海外番夷录》、魏源的《海国图志》和徐松龛的《瀛环志略》等著作,都有世界民族情况的介绍;在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时期,同样涌现出许多介绍世界民族和民族问题的文章和著作。20世纪30~40年代,也有不少学者在这方面做了有益的工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开展国内民族研究的同时,也开始注意对国外民族情况的了解和研究。但限于当时的国际环境和本身的人力物力条件,只能翻译介绍一些世界民族情况,以及在小规模范围内开展世界民族问题的研究和教学工作。如1954年创办了《民族问题译丛》;1956年起在中央民族学院历史系设立民族学专业,系统讲授世界民族志课程;1961年起在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成立世界民族志研究组, 对苏联和亚洲、 非洲、拉丁美洲民族进行初步研究。在此期间,一些从事国际问题研究的单位在探讨各国政治、经济、历史和社会问题的同时,也注意到对外国民族问题的研究。通过以上活动,积累了一批关于世界民族情况的资料,培养出一批有志于世界民族研究的人才。 在“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动乱中,中国的世界民族研究一度被迫中断。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这方面的研究工作得到恢复,并迅速发展。1979年 5月在全国民族研究工作规划会议上确定世界民族研究的方针和任务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研究和介绍世界各国的民族情况和民族问题,为中国的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中国的民族工作服务,为增进各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好交往服务。同时,成立了中国世界民族研究学会,先后两次召开全国性的学术讨论会。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和中央民族学院建立了世界民族研究室。此外还出版了一批世界民族著作和文集。 新中国的世界民族研究,是一个综合性的学术领域,主要研究内容有 3个方面:①民族情况。即各个国家的民族构成,以及各个民族的人口分布、种族类型、语言文字、宗教信仰、民族来源、历史梗概、社会形态、经济活动、文化传统、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等。②民族问题(包括种族问题)。即各个多民族国家的民族关系、民族矛盾、民族斗争及其表现形式、社会根源和发展趋势;有关国家的政府为解决这些问题所依据的理论和原则,所采取的政策和措施;某些地区因民族问题而引起的国际纠纷和边界冲突等重大事件;第三世界各国人民反对霸权主义、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反对种族歧视和民族压迫的斗争等。③民族理论。即对世界不同地区、不同国家的民族的形成、发展、分化、同化、繁荣和融合过程和规律进行探索;对民族主义思潮和民族主义运动兴起、发展和演变的过程和规律,及其在不同历史时期所产生的不同历史作用进行研究。同时注意研究各国各派学者所提出的关于民族和民族问题的理论和学说。 当前摆在新中国世界民族研究工作者面前的任务,主要是有计划地大量收集资料,系统地介绍世界民族情况,重点研究有关地区的民族问题,以及培养从事世界民族研究的专业人才,为增进各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好交往做出更大的贡献。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78206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