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柏孜克里克石窟
释义 Bozikelike Shiku
柏孜克里克石窟(卷名:考古学)
  新疆地区佛教石窟寺。在吐鲁番县城东北约50公里处。柏孜克里克的维吾尔语意为“美丽的装饰之所”。主要洞窟是9世纪以后回鹘高昌时期的遗迹,最晚的洞窟则可能迟至13世纪。共编号57窟,是古代高昌地区保存较好、内容丰富的一处石窟。以柏孜克里克石窟为代表的回鹘高昌时期的佛教艺术,在新疆佛教艺术中具有独特的地位,它一方面受到龟兹、于阗佛教艺术的某些影响,同时又与敦煌石窟晚唐至宋时期的壁画有着某些相同点,说明它在佛教艺术东西传播的路线上是相当重要的一环。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德国的A.von勒科克、英国的A.斯坦因等人以及俄国、日本等国家的探险队分子,先后到此进行盗劫活动,剥取大量壁画,携走很多塑像、文书等遗物,使石窟遭到严重破坏。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在柏孜克里克石窟设立了文物管理所,对石窟进行全面维修和保护,60年代以来又发现一批重要文书和佛经。1982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洞窟形制  石窟构筑形式有两种:一是在断崖立面上开凿石窟,有的在窟前接砌土坯前室;另一种是在与断崖相接的台面上径用土坯砌建成窟。这两种建窟形式,为银山以西各石窟所未见。石窟的平面大致有长方形和方形两类,以长方形者居多。北区以中心柱窟为主,中区和南区多方形窟和长方形窟,有的窟中设耳室及坛。窟顶主要为纵券顶,亦有穹窿顶和套斗顶。主室前多凿前室,有的数窟共一前室,成为一组洞窟。晚期洞窟主要是封堵改建早期僧房或禅窟而成。窟内原配置有塑像和壁画,现仅存部分壁画。
  壁画  题材十分丰富。有继承早期传统的因缘佛传、焚棺、降魔、初转法轮等内容。也在各窟普遍绘制千佛(包括塔中千佛)及以立佛为中心的供养像(亦称誓愿画),回鹘及蒙古、西域人供养像,僧侣(阿阇黎)像,还有大量的汉文、回鹘文双行并书的榜题。此外有以毗沙门天及其眷属为中心或以涅槃为中心的壁画,还有以阿弥陀佛或药师佛为中心的净土变,观无量寿佛经变画,以《法华经》诸品为中心的经变画,以及四天王、四方佛、地狱图、列佛、列菩萨和飞天等等。壁画的布局,各窟大都以一个题材为中心,同时辅以相近题材的壁画,如供养人一般在窟门口或说法图两侧,千佛像大都在窟顶,天王像多在窟内四隅,列佛、列菩萨多在两侧壁和后壁或甬道两侧壁,经变画多在两侧壁及后壁,而窟内壁画中心题材多在主尊塑像四周的墙壁上。各窟同类壁画的构图基本一致,如供养图都是以立佛为中心,两侧绘诸王、菩萨、弟子、婆罗门、天部等像,佛经故事画多呈横幅连环画式,经变画一般是主图居中而两侧及下缘绘与主图相关的图像,千佛像均以长方格区划为数排坐佛像。人物所着佛装主要是双领下垂和偏衫。壁画绘制以线描为主,轮廓线多用墨线勾画,间或用墨红双重轮廓线,面部及肢体再加渲染。色调以红为主,配以浅红、绿、蓝、黑、黄等色,因此画面艳丽而热烈。
  参考书目
 阎文儒:新疆天山以南的石窟,《文物》1962年7、8期。
 孟凡人:新疆柏孜克里克窟寺流失域外壁画述略,《考古与文物》,1981年4期。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78206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27 22:3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