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爱泼斯坦-巴尔二氏病毒感染
释义 Aipositan-Ba'er ershi bindu ganran
爱泼斯坦-巴尔二氏病毒感染(卷名:现代医学)
Epstein-Barr virus infection,EBV infection
  一种疱疹病毒──EB病毒引起的感染。EB病毒即爱泼斯坦-巴尔二氏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的简称,是1963年M.A.爱泼斯坦和Y.M.巴尔对非洲儿童罹患的伯基特氏淋巴瘤的细胞进行体外组织培养时发现的,故名。此病毒是一种亲淋巴细胞病毒,属疱疹病毒科γ组、能感染人及灵长类动物的 B淋巴细胞。EB病毒感染很普遍,在社会经济情况较差的地区,人群感染EB病毒的年龄较早,EB病毒抗体阳性率高,感染后无明显临床症状。在社会经济情况较好的地区,EB病毒感染发生在青春期以后,且多表现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EB病毒通过唾液传播。EB病毒感染主要表现以下几种形式,其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及治疗各异。EB病毒的诊断方法主要是检测EB病毒的特异性抗体。因EB病毒有致癌潜能,其减毒疫苗或死疫苗都有一定危险性。膜抗原疫苗正在研究中。
  原发性隐性感染  多见于儿童。在第三世界国家中,3岁以内的儿童约有 90~100%曾受EBV感染。感染后不出现临床症状,但血清中有特异性抗 EBV抗体。感染后EBV可在人体B淋巴细胞及口咽部上皮细胞内形成持久的潜伏感染,并不断通过唾液排出体外,感染健康人。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多见于抗 EBV抗体阴性的青少年及成人。主要表现发热、咽痛、颈部淋巴结肿大、脾大。末梢血淋巴细胞增高,可达50~60%以上,并出现异型淋巴细胞,一般在10%以上。血嗜异性凝集试验及抗EBV抗体阳性,在有免疫缺陷的病人中,可表现慢性、复发性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本病预后好,主要对症治疗。
  伯基特氏淋巴瘤  发生在赤道非洲和新几内亚儿童中的一种恶性淋巴瘤。取伯基特氏淋巴瘤细胞进行培养,可发现瘤细胞中有EBV基因及EBV特异性抗原。伯基特氏淋巴瘤病人的血清中,有高滴度的抗EBV衣壳抗原(VCA)抗体(抗体滴度≥ 1:160,阳性率可达80%以上),而正常人高滴度VCA抗体阳性率仅5~15%。有人用EB病毒实验感染某些猴类,造成与伯基特氏淋巴瘤相似的恶性淋巴组织增生病变。因此,目前认为非洲儿童在婴幼儿时期有重度和持续的EBV感染,在EB病毒感染的基础上又出现疟疾感染,免疫功能受到抑制,瘤基因被激活,导致B淋巴细胞恶性增殖,形成伯基特氏淋巴瘤。
  鼻咽癌  EBV感染可能是鼻咽癌(尤其是未分化型鼻咽癌)的病因之一。研究证明,将鼻咽癌活体细胞进行培养,可在癌细胞中发现EBV基因及EBV特异性抗原。同时在鼻咽癌病人血清中发现多种 EBV抗体。鼻咽癌病人的血清和唾液中,EBV特异性IgA抗体的滴度和阳性率均明显高于正常人及其他肿瘤病人。检测EBVIgA抗体,可以作为鼻咽癌病人普查、诊断、判定疗效和预后的敏感及可靠指标。
  免疫缺陷和器官移植病人的EBV感染   此类病人由于存在严重的免疫缺陷,体内长期潜伏感染的EBV被激活,引起病毒血症和多个脏器的严重感染,如肝炎、脑炎、肺炎等。严重感染或全身泛发性感染均可引起死亡。
  参考书目
 钟惠澜主编:《热带病学》,人民卫生出版社,北京,1986。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78206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7/1 6:2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