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波罗的海 |
释义 | Boluodi Hɑi 波罗的海(卷名:军事) Baltic Sea 大西洋伸入欧洲大陆北部的内海。介于瑞典、芬兰、苏联、波兰、民主德国、联邦德国和丹麦等国之间。面积41.9万平方公里。一般水深40~100米,最深470米。西经丹麦诸海峡或基尔运河出北海通大西洋,东经白海-波罗的海运河出白海达北冰洋,是贯通北欧的国际海运航道,华沙条约组织与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两大军事集团对峙的地区,战略地位重要。 中世纪初,波罗的海开始成为斯堪的纳维亚人和斯拉夫人的通商要道。16~17世纪,随着欧洲经济的迅速发展,争夺制海权的斗争日趋激烈,相继发生战争,主要有:1558~1583年俄国对立窝尼亚骑士团、瑞典、波兰和立陶宛的立窝尼亚战争,1563~1570年丹麦对瑞典的北方七年战争,1611~1613年卡尔马战争,1655~1660年瑞典与波兰的北方战争等。17世纪中叶,瑞典夺得在波罗的海的霸权地位。在1700~1721年俄瑞(典)北方战争和1808~1809年俄瑞(典)战争后,沙俄取代瑞典在波罗的海的霸权地位。19世纪末,德意志帝国企图把波罗的海变为自己的内海,凿通基尔运河,并建起海军舰队和海岸基地。在两次世界大战中,波罗的海成为重要战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波罗的海舰队和华沙条约组织联合舰队控制大部分海域,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员国丹麦控制西部出海口,两大军事集团在这一地区屯集重兵,建立大量军事基地。现沿岸主要海军基地和港口有:苏联的列宁格勒、喀琅施塔得、塔林、里加、利耶帕亚、波罗的斯克、加里宁格勒;波兰的格但斯克、格丁尼亚、什切青;民主德国的罗斯托克、萨斯尼茨;联邦德国的基尔、吕贝克;丹麦的哥本哈根;瑞典的斯德哥尔摩、马尔默、诺尔雪平、吕勒奥;芬兰的赫尔辛基、科特卡、图尔库。 波罗的海大致呈狭长形,西南—东北向。海底地形切割强烈,海盆较多;北部崎岖,南部平坦。南岸和东南岸地势低平,大部为泻湖型低沙地;北岸主要是岩礁型高地和陡壁。海岸线蜿蜒曲折,港湾和岛屿众多。较大的海湾有波的尼亚湾、芬兰湾和里加湾,较大的岛屿有奥兰群岛、蒙海峡群岛、博恩霍尔姆岛、哥得兰岛、厄兰岛、萨列马岛、希乌马岛和吕根岛。有涅瓦河、西德维纳河 (道加瓦河)、涅曼河、维斯瓦河、奥得河等250条河流注入。平均气温:1月南部-1.1℃,中部-2.3℃,北部-5~-10.3℃;7月南部17.5℃,中部16.5℃,北部15.6~17℃。平均表层水温:冬季1~3℃,沿岸0℃以下;夏季18~20℃。海水盐度:西部11‰,中部 6~8 ‰。结冰期:丹麦诸海峡为16~45天,波的尼亚湾沿岸水域达210天。潮汐为半日潮和日潮,潮差0.04~0.1米。春夏盛行东风,秋冬盛行西北风。年平均降水量:北部约500毫米,南部600毫米以上。冬春两季南部和中部海面多雾,年平均雾天59天。海流呈逆时针方向。海域是重要渔场,海底富藏石油。沿岸国家造船业发达。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78206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