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原子核 |
释义 | yuanzihe 原子核(卷名:物理学) nucleus 原子的核心部分,简称“核”。原子的质量几乎全部集中在原子核上。对原子核的性质、结构和变化规律的研究是现代物理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原子核的性质因其所处的状态有所不同。下面着重叙述原子核处于基态时的主要属性。 原子核的组成 目前一般认为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质子和中子总称为核子。通常,原子核的核子数以A表示,质子数以Z表示,中子数以N表示,A=Z+N。 在原子核物理学中,原子核用 ![]() ![]() ![]() ![]() ![]() A为奇数的核称为奇A核,奇A核又可分为奇中子核与奇质子核。A为偶数的核可分为偶偶核与奇奇核。迄今所知,只有如 ![]() 原子核的质量和结合能 原子核的质量不是诸核子质量的和,还同它们之间的结合能有关。 原子核的质量 人们实际上测量的是原子质量,规定以自然界中碳的丰度最高的同位素12C质量的 ![]() 中子 ![]() 氢原子 ![]() 铁原子 ![]() 铀原子 ![]() 原子核的质量应为原子质量减去原子中全部电子的质量(约为核的质量的几千分之一)以及原子中电子的结合能(自由电子和原子核结合成原子时释放出的能量,约为原子质量的几千万分之一),在核物理的许多公式中电子质量相互抵消,核质量都可用原子质量代替。 质量亏损和核结合能 实验测得,原子的质量总是小于组成它的各个自由核子和轨道电子质量的总和。例如氘原子可分为一个中子和一个氢原子,但它们的质量和为 m=mn+mH=1.008665u+1.007825u=2.016490u,和实验测得的氘原子质量mD=2.014102u不相等。二者相差0.002388u。这和质子、中子组成氘核时放出能量有关。这个能量的数值等于把氘核拆成质子和中子所必须花费的最小能量。例如要用能量大于2.224MeV的γ光子同氘核反应,才能使氘分离。通常把这个最小能量叫结合能,用A标记。A与上面提到的质量差(即处于自由状态的氢原子与中子的总质量和氘原子的质量差 Δm)的关系符合相对论的质能关系式 E=(Δm)с2。这里 с是光速。可得出一个原子质量单位(Δm=1u)相当于 931.50MeV。于是,(m-mD)с2=0.002388×931.50=2.224MeV,也就是说,中子和质子结合成氘核时释放了2.224MeV的能量,相当于减少了0.002388u的质量。 推广到一般核素 ![]() ![]() ![]() 核子的平均结合能 核的总结合能A被质量数A除,称为该核每个核子的平均结合能,用ε表示,ε=A/A。核子平均结合能ε同质量数A的关系如图1所示。表1列出了一些核的A和ε的值。 ![]() ![]() 由图1和表1看出天然元素的平均结合能 ε有如下特点。 ①质量数在30以下的轻核的平均结合能随 A值增加有周期性变化,在 ![]() ![]() ![]() ![]() ![]() ②中等质量数(A为40~120)的那些核的平均结合能近似相同,数值也大,约在8.6MeV左右,核一般比较稳定。质量数A更大时,核子的平均结合能逐渐下降,如238U的平均结合能为7.5MeV。可见,中等质量的核结合得比较紧,很重的核(A>200)结合得比较松。一个重核分裂成两个中等质量的核时,平均结合能由小变大,有核能释放出来,这是目前获得核能的重要途径。 ③质量数在30以上的原子核中的核子平均结合能变化不大,原子核的结合能A差不多同质量数A成正比,这显示了核力的饱和性。 原子核的大小 原子中的电子与原子核的相互作用是库仑力,它是长程力,所以随着对核的距离的增加,电子分布密度逐渐减小,原子没有明确的边界层。和电子不同,核子间相互作用是核力,是短程力,因此,核有比较明确的边界层,显示原子核有一定的大小。 研究原子核大小的最直接的方法,是用高能电子散射测定核内质子数分布(即质子数密度)ρz(r),图2给出了对几个球形核实际测定的ρz(r)。从图中可以看出:在核的内部,密度有一些涨落,但可近似地看成常数;在距边界大约2fm的范围内,迅速下降到接近零的值。核内的中子数分布(即中子数密度)ρN(r) 不可能用电子散射测出。根据其他一些实验的分析,可以推测核的中子数与质子数分布的均方根半径之差 ![]() ![]() 为了使用方便,可忽略弥散的原子核的边界层,甚至忽略形变,近似地把原子核看成密度均匀,半径为R0的球,R0称为核电荷分布半径。取核内部平均核子数密度为ρ,R0表示为 ![]() 有时人们感兴趣的不是核物质的分布,而是核力的作用范围,例如人们在研究快中子被核散射、重离子核反应(见重离子核物理)或α衰变时,表示核力作用半径的 ![]() ![]() ![]() 原子核的自旋和原子核的磁矩 通常称一个粒子的自旋为I,就表明它具有内禀角动量I媡,媡为普朗克常数h与1/2π的积。例如说电子的自旋为1/2,就是说它的内禀角动量为媡/2。自旋是粒子的一种属性,和它的轨道运动无关。原子核虽然是由中子和质子组成的复合系统,总角动量是质子、中子的自旋角动量与它们的轨道角动量的矢量和,但习惯上仍把核当作一个整体,把它的总角动量称为自旋 I(角动量I媡)。同一原子核处于不同的能级时,自旋可以不同。习惯上把处于基态的自旋称为核的自旋。由于质子和中子都有磁矩,质子的轨道运动对磁矩也有贡献,因此自旋不为零的原子核都有核磁矩。核磁矩的单位是核磁子μN ![]() 实验上可从原子光谱的超精细结构来确定核的自旋。由于核磁矩与电子产生的磁场的相互作用而引起的能级劈裂,称为原子能级的超精细结构,可从其谱线数目或相对强度定出核的自旋。也可用其他方法定自旋,特别是短寿命的放射性核素,往往要通过核衰变或核反应来确定核的自旋。实验测定,所有偶偶核的自旋均为零,奇奇核的自旋是整数,奇 A核的自旋为半整数。也可以通过原子光谱的超精细结构来测定核磁矩,但不如用核磁共振法测得的精确。一些核素的自旋和磁矩的测定值见表2。利用核壳层模型,可从理论上计算核自旋和磁矩。自旋的计算结果,一般可与实验相符;磁矩则差一些。 ![]() 原子核的形状和电四极矩 各种原子核具有各种不同的形状,同一原子核处在不同状态时,形状也有差异。一般说来,可分为球形、长椭球、扁椭球等。满壳核(见核壳层模型)的基态是球形的。两个满壳之间的核的基态一般是偏离球形的,例如稀土元素的核的基态为椭球形的。16O的基态是球形的,但其某些激发态形状有所改变。这种对球形的偏离叫作变形,这种核称变形核。 实验中可以通过中子或电子散射的角分布来测定核的形状。因为不同形状的原子核对散射中子或电子的角分布也不相同,根据理论计算就可以定出原子核的形状。另外,变形核的形状对它的电四极跃迁影响很大,因此也可以通过库仑激发等方法来确定。 变形核(图3)的电荷分布偏离球形,这种偏离性常用电多极矩来描述,电多极矩可分为电偶极矩、电四极矩等等。原子核没有电偶极矩,最重要的是电四极矩。核电四极矩Q与其电荷分布有下列关系 ![]() ![]() ![]() 原子核的电四极矩同原子中的电子发生作用,引起原子光谱的超精细结构。利用原子光谱的这种超精细结构可测定原子核的电四极矩。另外,通过电子、质子散射,重离子的库仑激发也是测量电四极矩的重要手段。 原子核的同位旋 最初引进同位旋概念是为了描述核子的两种不同的电荷状态(质子态、中子态),核子的同位旋矢量的第三分量为1/2或-1/2,分别对应这两种状态。原子核的同位旋是核内核子同位旋的矢量和, 同位旋量子数用T表示,同位旋第三分量用T3表示。 具有Z个质子、N个中子的核, ![]() 核子数相同而质子数不同的原子核可能具有相同的同位旋T(不一定都是基态),但T3不同。T3可取从-T到T的 2T+1个不同的值。这些核组成同位旋多重态。对于两个核子组成的系统,它们可以形成T=1和T=0的两个态。T=1的态为同位旋三重态,T=0的态为同位旋单态。对于六个核子组成的原子核,如 ![]() ![]() 对于轻核(A<40),从实验中观测到的同位旋多重态的同位旋值一般都比较小,T≤2,多重态的2T+1个成分都能观测到。对于重核,T值可达25,但大多数情况只观测到多重态中T3=T,T-1的成分。 同位旋多重态中相邻原子核的一些对应的能级具有类似的结构,这些能级称为同位旋相似态。 原子核的宇称和统计性 宇称描述粒子在空间反演下的性质。宇称和统计性是微观粒子所具有的特性。原子核的状态是具有确定的宇称的。当人们把描述原子核内部运动的波函数进行坐标反演,即 ![]() 对包含两个或两个以上相同的原子核的分子或凝聚态体系,交换一对完全相同的核子数为A的原子核,量子力学表明,体系的波函数或者不变(A为偶数时),或者变号(A为奇数时),前者称为玻色子,后者称为费密子。所有A为偶数的核都是玻色子,所有A为奇数的核都是费密子,因为核子是费密子。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78206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