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白剧
释义 bɑiju
白剧(卷名:戏曲 曲艺)
  白族戏曲剧种。原名“吹吹腔”,流行于云南西部洱源、云龙、大理、漾濞、鹤庆、剑川等白族聚居地区。“吹吹腔”与明代的弋阳腔有渊源关系。从现存的戏台、手抄剧本、脸谱集等资料来看,清乾隆年间就已在这一带流行,光绪年间最为兴盛。1949年后,吸收了白族说唱艺术大本曲的一些曲调,得到进一步丰富提高,改称为“白剧”。现在除大理州白剧团专门从事演出和研究工作外,白剧的业余演出组织遍布这一地区的农村山乡。
  白剧的唱词格式基本上是白族韵文“山花体”,即“三七一五”(前3句为七字句,第4句五字);或“七七一五”(前7句为七字句,第8句五字),其曲调人称“七句半”,用白语和汉语两种语言演唱,唱腔曲调有30多种。有的按行当分,如小生腔、须生腔、小旦腔、摇旦腔;有的按人物身份、感情、动作分,如英雄腔、哭腔、抖马腔、苦腔;有的按节拍唱法分,如平腔、高腔、流水板、垛垛板、一字腔;其他尚有二簧腔、风绞雪、课课子等。唱时无伴奏,用唢呐接腔,接腔过门一般较长,变化复杂,夸张而富有表现力,用以烘托感情和加强表演动作的节奏感。打击乐采用民间舞蹈锣鼓打法,常与唢呐配合使用。传统剧目有反映白族人民斗争生活的故事戏,如《血汗衫》、《牟伽陀开辟鹤阳》、《火烧松明楼》等;有生活小戏,如《瞎子洗澡》、《张浪子薅豆》、《刘成五搬板凳》、《石山告状》等。此外尚有与滇剧等其他剧种题材相同的《三国》、《说唐》、《杨家将》等历史故事戏。新编剧目有《红色三弦》、《苍山红梅》、《望夫云》等。
  白剧的脚色行当分:正生、须生、英雄生、花生(小生);老旦、正旦、花旦、苦旦、武旦、摇旦;黑净、红脸、大花脸、二花脸;大丑(袍带)、中丑(方巾)、小丑(旗锣伞报)。白剧的表演节奏鲜明,规律严谨,保留了较古老的面貌,它不仅有一整套专门的舞蹈性很强的程式,而且也很讲究武功。清乾隆时,72岁的艺人杨永桐,演《双猴挂印》还能翻身上梁。各行当都有各自独特的步法,并讲究“一装、二唱、三敲打”,即化装表演首先要合乎身份和性格,并且要唱得好,舞蹈和表演动作还必须与音乐丝丝入扣。白剧有一套具有特色的脸谱,只有红黑白蓝紫五色,无黄绿金银等色,笔调粗犷,着重突出人物性格。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78206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7/1 6:1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