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白虎通义 |
释义 | Baihu Tongyi 《白虎通义》(卷名:哲学) 中国汉代讲论五经同异,统一今文经义的一部重要著作。又名《白虎通》、《白虎通德论》。班固等人根据东汉章帝建初四年(公元79)经学辩论的结果撰集而成。因辩论地点在白虎观而得名。《隋书·经籍志》与《唐书·艺文志》均载《白虎通议》 6卷。宋《崇文总目》载《白虎通德论》10卷、凡14篇。陈振孙《书录解题》作10卷,凡44门。清代陈立作《白虎通疏证》,凡12卷,自序撰于道光壬辰(1832),书则刊于光绪元年(1875)。 《白虎通义》继承了董仲舒以后今文经学神秘的唯心主义思想。它以神秘化了的阴阳、五行为基础,解释自然、社会、伦理、人生和日常生活的种种现象。它认为天有意志和目的。“天之为言镇也,居高理下,为人镇也”。又认为,性情来自阴阳。“情生于阴”,“性生于阳”。而仁义礼智信来自五行,“人生而应八卦之体,得五气以为常,仁义礼智信也”。这一思想,对宋明理学的人性论产生了一定影响。 《白虎通义》所列门目,对社会生活、国家制度和伦理原则等等方面作了基本规定。爵、号、谥,规定了天子、诸侯、公卿、大夫、士、庶人社会各阶层的等级;三纲、六纪,规定了君臣、父子、夫妇、兄弟、亲戚、师友等社会关系的纲维伦纪;宗族、姓名、嫁娶,规定了宗法;礼乐、乡射、辟雍,规定了文化教育礼仪制度;崩薨、丧服,规定了丧葬制度;衣裳、绋冕,规定了衣冠制度;三军、诛伐、五刑,说明了国家的防御、征讨和维持社会秩序的镇压手段;社稷、封公侯、巡狩、考黜、谏诤、致仕,说明了政权所在、政治制度;耕桑、商贾,说明了农业和商业的社会需要。《白虎通义》实际上成了一部以今文经义为依据的国家法规,在当时对社会生活具有很大的权威性。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78206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