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原猴类(化石)
释义 yuanhou lei (huashi)
原猴类(化石)(卷名:生物学)
Prosimii (fossil)
  现生的低等灵长类,包括狐猴(Lemuroidea)、瘦猴(Lorisoidea)、眼镜猴(Tarsiidae)3大类和一些已绝灭的化石类群,构成灵长目中的原猴亚目。其早期代表曾繁盛于第三纪初(距今约6000万年)。
  早期的灵长类生活的时代从晚白垩世到晚始新世,其中产自北美的普尔加托里山的普尔加托里猴属(Pur-gatorius)被认为可能是最早、最原始的灵长类。
  近猴科 (Plesiadapidae)是比较确定和材料较多的早期灵长类,但它们不是现生灵长类的祖先。
  始新世是低等狐猴类繁多的时期,在欧洲、北美始新统的堆积中,发现过种类繁多的狐猴类型的化石,已知有保存完好的头骨、下颌骨、牙齿和一些肢骨。早期的狐猴类基本上都归于兔猴科(Adapidae)。兔猴类能抓握的后肢与现代狐猴的相似,眼眶被一完整的环骨包围,最特有的构造是耳区,听泡掩盖了鼓室,因此,鼓环包围在圆形的中耳腔之内,与现代的马达加斯加狐猴较相似。但它们的牙齿比现代的狐猴原始得多,除了保留四个上、下前臼齿外,下门齿与犬齿没有形成象现代狐猴一样的梳齿。北美早始新统晚期到中始新统的北狐猴(假熊猴)属(Notharctus)在臼齿齿尖的类型上发展为相当特化的类型。广东南雄晚古新统发现的短吻石猴(Petrolemur brevirostre)是迄今已知最古老的狐猴类。材料为附有犬齿、前臼齿和臼齿的左上颌骨。在安徽潜山盆地晚古新统的两块兽类上颌骨也可能是早期的灵长类。虽然对它们的分类位置还有不同看法,但它们的发现显示了亚洲与北美之间早期灵长类的联系。同时说明狐猴形的灵长类已在古新统出现并开始分化。印度、巴基斯坦中、晚中新统的西瓦兔猴 (Sivaladapis)和印度晚中新统的印度瘦猴(Indraloris)以及最近报道的云南禄丰晚中新统的中国兔猴(Sinoadapis)是兔猴科的最晚记录。
  此外,河南晚始新世的卢氏猴(Lushius)原订为眼镜猴类的悬猴科,现一些学者认为它是一种狐猴类而归入不确定的兔猴科。
  早中新世的瘦猴类(Lorisidae)发现在东非; 晚中新世的瘦猴 (Nycticeboides)发现在巴基斯坦的西瓦立克。现生的狐猴主要分布在马达加斯加岛一带,其次在东非和南亚;中国生存的仅有一种蜂猴(Nycticebus coucang),分布在云南和广西。
  在北美和欧洲始新世时期,除了繁盛着原始的狐猴类外,还有各种各样的眼镜猴,都归于鼠猴科(Omomyidae),生存的时代从早始新世到渐新世。而现生的眼镜猴只留下1属3种,分布在东南亚。
  现生的眼镜猴(Tarsius)有大的眼眶,膨大的听泡和适应于跳跃的延长的上踝骨。而鼠猴科不同于现生眼镜猴的是犬齿稍小,门齿长或缩小,某些属的牙齿原始而又具有分化的特征、缺少现生种中延长的次生鼓室的窦等。头后骨骼明显地原始。
  悬猴类 (Anaptomorphimae)是主要的绝灭眼镜猴类型。生存的时代为早一晚始新世。分布在美洲的西北部和西欧。有不很特化的臼齿,最后上、下臼齿有高和呈球状的主尖,北美早始新世的Teronius是了解最多的悬猴类,头骨上显示出有较大的大脑半球,位置靠近的大眼眶,短的鼻和膨大的听泡。从耳区鼓室的结构来看,早第三纪的眼镜猴类不仅包括特化的类型和现生眼镜猴的祖先类型,而且也有发展到高等灵长类的类型。如产自法国始新统的尼古鲁猴(Necrolemur),其形态特征远远超出了狐猴阶段而接近于猿类,但它不是猿猴的直接祖先。
  中国晚始新统的黄河猴 (Hoanghonius)发现于山西的垣曲盆地。1953年又增加了两个下颌骨。有些学者认为1930年的材料应置于兔猴类。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78206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6/28 19:1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