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洪昇
释义 Hong Sheng
洪昇(1645~1704)(卷名:戏曲 曲艺)
  清代戏曲作家,字昉思,号稗畦、稗村,又号南屏樵者,钱塘(今杭州)人。
  洪昇的生平和创作  洪昇生于清顺治二年七月初一(1645.8.21) ,世宦家庭出身,父起鲛在清初曾出仕,外祖父黄机在顺治三年(1646)出应乡试,次年中进士,累次迁擢,康熙二十一年(1682)任文华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黄、洪两家关系十分密切,洪昇的妻子黄蕙又是黄机的孙女。另一方面,洪昇幼年的老师陆繁弨和毛先舒都是心怀明室,不愿仕清的士人,他的师执长辈中有不少是这样的人物。家庭和师友中的这两种情况,对他日后创作思想的形成都有影响。他拥护清王朝,同时又受到当时社会上的遗民思想的影响,这既是他所处的时代和他的各种社会关系所带给他的特点,也是当时象他那样的知识分子在不同的程度上所共有的一种倾向。
  对洪昇的出仕,他的朋友王泽弘说是“身思济世非怀禄”( 《和洪昉思游张氏园忆故山作》 )。事实上,洪昇并没有能够在这条道路上获得成功。他于康熙七年(1668)进国子监肄业,次年回到故乡。不久,他同父母的关系恶化,和父母分居,生活境况开始贫困。十三年(1674),他又到北京,直到二十九年(1690),过了16年旅食京华的生活。他的朋友陈《寄洪昉思都门四首》中说:“我忆长安客,飘零寄此身。卖文供贳酒,旅食转依人。”洪昇《己未元日》诗也说:“大地春回日,羁人泪尽时。七年身泛梗,八口命如丝。”其间他的父亲在十八年(1679)“被诬遣戍”,更使他的坎坷生活中多了一桩灾难。二十八年(1689)八月,因在“国恤”期间演出《长生殿》,被劾下狱,最后受到革去国学生籍的处分。这是对他的更大打击。三十年(1691)他回到浙江,更加潦倒。四十三年六月初一(1704.7.2),舟经乌镇,酒后失足坠水而死。王蓍《輓洪昉思》中写道:“家从破后常为客,名到成时转累身。归老湖山思闭户,何期七尺付沉沦。”这是说洪昇半世穷愁,他的杰作《长生殿》使他成名,却又为此遭到打击。这可以概括洪昇的一生。
  洪昇的戏曲创作,现知有传奇9种:《长生殿》、《回文锦》、《回龙记》、《锦绣图》、《闹高唐》、《孝节坊》、《天涯泪》、《青衫湿》、《长虹桥》;杂剧1种:《四婵娟》。今仅存《长生殿》和《四婵娟》。《长生殿》是他的代表作。洪昇的朋友徐材说:“稗畦填词四十余种,自谓一生精力在《长生殿》”(《天籁集·跋》)。
  《长生殿》的写作,前后经十余年,凡三易稿。洪昇在《例言》中说:“忆与严十定隅坐皋园,谈及开元、天宝间事,偶感李白之遇,作《沉香亭》传奇。寻客燕台,亡友毛玉斯谓排场近熟,因去李白,入李泌辅肃宗中兴,更名《舞霓裳》。优伶皆久习之。后又念情之所钟,在帝王家罕有,马嵬之变,已违夙誓,而唐人有玉妃归蓬莱仙院、明皇游月宫之说,因合用之,专写钗盒情缘,以《长生殿》题名。”一稿《沉香亭》写于去京前,“皋园”在杭州。此剧当是写李白在长安的遭遇。洪昇选择这个题材,可能寄托自己的不平感慨。二稿《舞霓裳》写于北京,时间已难确考。徐麟说此剧已“尽删太真秽事”,并加入李泌辅肃宗情节。三稿《长生殿》最后写定于康熙二十七年(1688)。
  《四婵娟》杂剧共4折,各演一事。第1折《咏雪》,写晋代谢道韫故事;第2折《簪花》,写晋代卫茂漪(李矩妻)故事;第 3折《斗茗》,写宋代李清照故事;第4折《画竹》写元代管仲姬(赵孟頫妻)故事。洪昇在作品中对四位才女甚为赞赏,细腻生动地描写了她们的富有文学艺术情趣的家庭生活。
  洪昇又是一位诗人,诗风以清整、疏澹见称,曾获清代著名诗人王士禛、沈德潜等的好评。他的诗歌大多为记游、赠送和感怀之作,反映了自己的穷困生活,间或也有一些同情民生疾苦和感叹兴亡的作品。今存诗集《啸月楼集》、《稗畦集》和《稗畦续集》,诗稿《幽忧草》和词集《啸月词》、《昉思词》已佚。此外,著有《诗骚韵注》,仅存残稿。
  《长生殿》的主题  《长生殿》描写唐明皇(李隆基)和杨贵妃(杨玉环)的爱情故事。这是传统的题材,自唐代白居易的《长恨歌》和陈鸿《长恨传》开始,经宋、元、明三代,各类文艺作品中都有写这个故事的,戏曲作品有名目可考者,不下10数种,其中以元代白朴的杂剧《梧桐雨》最为著名。它们大致表现为三种倾向:或着重赞美同情,或着重讽喻批评,或在讽喻的同时有所同情。远在唐代就已开始流行关于李、杨情缘的民间传说,其中带有浪漫主义的因素。洪昇继承了《长恨歌》的主题思想,借李、杨故事来表现和歌颂生死不渝的爱情,并使它带有一定的理想色彩。在《长生殿》第 1出《传概》中写道:“借太真外传谱新词,情而已。”洪昇还在自序中说:“乐极哀来,垂戒来世,意即寓焉。”他企图在李、杨故事的传统题材上有所创造和发展,联系爱情来写政治,扩大作品反映的生活面,使读者汲取政治上的教训。


  从这种意图出发,洪昇在长达50出的剧本中,从第2 出就开始刻意描写“钗盒情缘”。由定情至长生殿七夕盟誓,李、杨爱情达到高潮。安史乱起,马嵬之变,杨玉环命陨黄沙。其后描写李、杨之间“那论生和死”的深情,结果两人在仙世重圆,金钗再成双,钿盒又重合。洪昇所写的钗盒情缘显然是传说中的帝王风流逸事,他笔下的李隆基和杨玉环已经和严格意义上的历史人物有了区别。《埋玉》出中,李隆基说,他失去了杨玉环,九重之尊和四海之富也属无用。这对实在的历史人物唐玄宗来说,是不真实的;但对传说中的风流逸事的主角李隆基来说,这种钟情的语言却又是真实的。
  《长生殿·传概》在叙述创作缘起时,还曾写道:“今古情场,问谁个真心到底?但果有精诚不散,终成连理。万里何愁南共北,两心那论生和死。”这种对“真心”的“情”的看法,同前代戏曲、小说中宣扬的“情”的概念有共同之处。宋元以来,反映城市平民生活的小说中曾经出现歌颂“真心”爱情(排斥了世俗附加物的爱情)的作品。明代汤显祖《牡丹亭》极力描写爱情,为了追求情,可以使人由生入死,由死而生。《长生殿》的《例言》中说:“棠村相国尝称予是剧乃一部闹热《牡丹亭》,世以为知言。”可见洪昇在创作《长生殿》时也受到了汤显祖的影响。
  但李、杨的爱情,一帝一妃的结合本身就是政治事件。写他们的爱情就不能不涉及“安史之乱”前后的政治,必须把这两者交织起来写,洪昇正是这样做的。他在《长生殿》中写到了李、杨爱情还有“逞侈心而穷人欲”的一面。李、杨的“逞侈”、“穷欲”,在《春睡》、《窥浴》、《傍讶》、《复诏》、《絮阁》等出中都有所表现。这样的宫廷生活必然产生不幸的后果,给社会政治造成破坏作用,不但导致了“安史之乱”,还给人民带来了种种灾难。
  第16出《舞盘》,写杨玉环的生日宴会,李隆基特谕地方飞驰进贡荔枝,“寿宴初开,佳果适至”。而在这之前的第15出《进果》,却写了进贡荔枝过程中血淋淋的场面,两个进贡荔枝的使臣,纵马飞奔,践坏田禾,踏死农人。第10出《疑谶》中,洪昇又借郭子仪之口说道:“可知他朱甍碧瓦,总是血膏涂。”对皇亲贵戚的骄奢淫逸生活发出了有力的谴责。围绕着李、杨爱情,作品中还写了杨国忠专权祸国,安禄山兴兵作乱,郭子仪坚决抗敌,雷海青大义斥叛等等情节。一方面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和腐化,一方面也歌颂了一些忠臣义士的行为。郭子仪、雷海青、李龟年等人物形象充满了悲哀和愤懑的气氛,刻画得比较生动,具有感人的力量。这和洪昇在政治上失意,对现实不满,有着密切的关系。他显然在他们的身上寄托了自己的某些思想和感情。而《疑谶》、《进果》、《骂贼》、《弹词》等出的描写,和李、杨爱情生活的描写相比,在篇幅上差不多占有同等的份量,这正体现了洪昇“垂戒来世”的创作意图。他生活于清初,去明亡不久,所以通过爱情题材写国家兴亡的故事,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总之,从民主思想的角度看,洪昇描写李、杨爱情是比前人的作品更为深刻。


  至于他企图把剧中的赞美与暴露统一起来,写李、杨忏悔他们的过失,并在天上重圆。这种“一悔能教万孽清”的描写则是苍白无力的,既违反了当时历史形势的实际,也过分美化了李、杨的爱情。这是他的历史局限性的表现。
  《长生殿》的艺术成就  在描写李、杨爱情题材的戏曲作品中,《长生殿》所取得的艺术成就主要在于,它以抒情的笔调,把动人的故事情节同广泛深刻的社会矛盾有机地结合起来;它以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形象,宏伟的场面和优美的曲词,把古典戏曲创作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峰。
  《长生殿》之前,剧坛上有两种题材受到人们的喜爱,一是爱情题材;一是揭露社会黑暗、抨击时政的题材。从题材的艺术特色来看,大抵是前者以人物刻画的细致丰满见长;后者以反映社会生活广阔深刻取胜。而把两种题材交织一起加以描写,并在艺术上达到水乳交融的地步,则始于《长生殿》和稍后的《桃花扇》。这两部古典戏曲名著的出现,是中国戏曲现实主义艺术趋于成熟的重要标志。
  在描写李、杨爱情的戏曲作品中,《长生殿》有独特的成就。元白朴的《梧桐雨》因受杂剧体制的束缚,在反映社会生活的广度上和塑造人物性格的丰满上稍嫌不足;明吴世美的《惊鸿记》则失之头绪纷繁;明屠隆的《彩毫记》中李白和许湘娥的悲欢离合,并非处于矛盾中心,主线与社会矛盾相游离。只有《长生殿》通过李、杨爱情成功地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前后社会生活的重大问题。
  在反映安史之乱这一矛盾错综复杂的历史时代面貌时,洪昇运用了高度概括的手法,上场的有名有姓人物,除李、杨外,不过郭子仪、陈玄礼、高力士、杨国忠、安禄山数人。同时浓缩情节,运用侧笔、暗示、伏线。次要事物和次要人物往往一笔带过。例如江采蘋,根本没有登场,只在《傍讶》、《幸恩》两出的曲词和宾白中作了交代。笔触主要集中在李、杨爱情的发展过程和杨国忠、安禄山阴谋误国这两个主要线索上。虽纵横挥斥,而层次分明。
  情节的高度典型概括,和人物性格的鲜明饱满,是《长生殿》的重要艺术特色之一。洪昇擅长描绘人物的心理活动和变化,曲尽情态,使人物形象完整生动。《埋玉》1出,杨玉环始而惊,继以惧,最后请赐自尽。作者以酣畅的笔墨,把杨玉环死前的心理状态,绘写得有声有色。杨玉环死后,李隆基一片痴情,借心理描写,开掘这一人物性格的灵魂深处,时而悔恨,时而追思。这种有层次地揭示人物性格的变化和细致描摹人物心理变化的艺术方法,使杨玉环和李隆基成为有血有肉的艺术典型。至于安禄山,是洪昇主要批判的人物之一,在全剧出现8次,一次一个面孔,从不同的侧面刻画了他的性格,他的狡诈、残暴、荒淫、虚弱,活生生地呈现在观众面前。
  《长生殿》曲词优美,尤为人们所称道。有的曲子,本身就是一首优美的抒情诗。如《闻铃》出的〔武陵花〕,风声、雨声,衬托着李隆基心中缠绵悱恻之情,由景触情,情借景生,情景交融。《骂贼》出的语言慷慨激昂,烘托出乐工雷海青的虎虎若生的形象。《弹词》出文字优美,在当时传唱不息,以致有“家家‘收拾起’,户户‘不提防’”的说法(“收拾起”是李玉《千钟禄·惨睹》〔倾杯玉芙蓉〕的首三字,“不提防”是《长生殿·弹词》〔一枝花〕的首三字)。在曲律上,洪昇借助于徐麟的合作,“句精字研,罔不谐叶。爱文者喜其词,知音者赏其律。以是传闻益远,畜家乐者攒笔竞写,转相教习。优伶能是,升价什佰”(吴仪一《长生殿序》)。由于《长生殿》适合舞台演出, 300年来一直盛演不衰。至今,《长生殿》的《定情》、《惊变》、《骂贼》、《弹词》、《闻铃》等出,南北昆曲剧团仍作为保留节目,不时演出。(见彩图)


  《长生殿》现存康熙年间稗畦草堂原刊本。1958年,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徐朔方的校注本。
  外文译本书目英文
 杨宪益与戴乃迭合译的《长生殿》(The  Palace  of Eternal Youth),1955年由北京外文出版社出版。 法文
 徐仲年译著的《中国诗文选》 (Anthologie  de  la littérature chinoise des origines à nos jours…)一书,收有《长生殿》(Le Palais  de la longévité)第29出《闻铃》的摘译文,1933年由巴黎德拉格拉夫书局出版。日文
 盐谷温译注的《长生殿传奇》,收入《国译汉文大成》文学部第17卷。1920~1924年由东京国民文库刊行会出版。
  参考书目
 章培恒:《洪昇年谱》,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78206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7/1 6:1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