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水土保持农业技术措施 |
释义 | shuitu baochi nongye jishu cuoshi 水土保持农业技术措施(卷名:农业) agronomic measure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受水蚀和风蚀为害的农田,通过合理耕作和种植来保水、保土、保肥和改良土壤的措施。其内容包括改变小地形、增加地面植被、增强土壤抗蚀力和渗透率、减少地表径流等。它与水土保持林业技术措施、水土保持工程技术措施和水土保持牧业技术措施结合,构成完整的综合治理体系(见水土保持)。 3000年前,据《汉书》记载,“后稷始圳田”,圳即甽,是中国最早采用的沟垄种植法。西汉时提出了沟垄互换的代田法,随后又推广了古代的区田法。区田(类似后来的坑田)以及后来出现的草田轮作制等都有水土保持的作用。到了近代,水土保持农业技术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现在,根据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土壤侵蚀形式和社会经济条件,一般可选用下列几种水土保持农业技术措施。 以改变小地形为主 采用横坡耕犁、开沟起垄、挖坑掏钵等方法,改变微小地形、增加地面糙度、减缓径流流速、增加土壤入渗,以形成无数个微小的地面及地表层的蓄水库,就地拦蓄降水。主要措施有:改顺坡耕种为横坡等高耕种;坡地上深耕,等高开沟起垄;垄沟内培土,分段拦蓄;坡地上等高播种,中耕时开沟培垄;种子播在垄沟内,中耕时挖垄填沟,把沟培成垄,垄挖成沟;通过耕翻加工,结合开沟,用生土培埂,把熟土和肥料集中填在沟内,修成0.65~1米宽的小型梯田等。类似的方法还有抗旱蓄水聚肥耕作(又名抗旱丰产沟)和抽槽聚肥耕作;结合深翻挖坑,生土培在坑的下方,熟土填在坑内,坑与坑交错,等高成行;半旱式耕作,在稻田中挖沟培垄,返青前淹水,分蘖后保留半沟水;在夏休坡地或牧坡地,每隔一定距离沿等高线开沟,以蓄水拦泥,减少冲刷等。 以增加植物被覆度为主 用密生作物或牧草增加植物被覆度或被覆时间,减少耕地水土流失。如小麦、谷子、豆类等作物被覆度较高,草木犀、苜蓿等牧草的被覆度可达90%。用疏密不同的作物或牧草间作、混播,可以增加植物被覆度。用夏熟作物与秋熟作物或牧草间作套种,可增加植物被覆时间,减少溅蚀及坡面冲刷。将这些疏密不同、被覆不等的作物采用等高带状间作,还有改变小地形、增加地面糙率的效果。在土地较多的地区,可实行作物与牧草或作物与柠条、紫穗槐等灌木等高带状轮作,保持水土的作用更为显著。在黄土高原地区,草带或灌木带还可逐渐形成地坎,减缓地面坡度。 以增强土壤抗蚀力为主 用残茬、秸秆覆盖,可以保护地面,减少蒸发,增加土壤有机质,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在中国西北干旱地区,用砂砾铺盖砂田可以防止风蚀、水蚀、盐碱,抗旱保墒,稳定地温。实行少耕与免耕,可免土壤生物所造成的孔道遭到破坏,改善土壤结构,增强抵抗雨滴溅蚀和风蚀的能力。少耕结合深松,还可打破犁底层,增加土壤透水性和持水力。此外,在休闲地、茶园、桑园、果园等裸露地上种植覆盖作物或在经济作物的行间采用地膜(又称地幕)覆盖,也可改良土壤,减少水土流失。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78206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