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滴滴涕 |
释义 | diditi 滴滴涕(卷名:化工) DDT, dichlorodiphenyltrichloroethane ![]() 滴滴涕是在1874年由奥地利化学家O.蔡德勒首先合成的,到1938年瑞士嘉基公司的P.H.米勒发现其杀虫性质。滴滴涕是第一个被发现的杀虫谱广而效力强的合成有机化合物,在农药发展史上是一个里程碑,米勒因此获得诺贝尔奖金。1942年开始工业化生产。制造方法是在衬铅或搪瓷反应器中,用氯苯和三氯乙醛在浓硫酸中发生缩合反应,脱水得滴滴涕原药,反应式为: ![]() 滴滴涕具有触杀作用,能破坏昆虫神经生理活动而致死。通常加工成粉剂、可湿性粉剂、乳油和油剂(见农药剂型)使用。在40~60年代,滴滴涕曾在全世界大量生产和广泛使用,对农业增产和防治传病昆虫,控制疟疾等流行曾有很大贡献。由于长期使用,有些害虫对滴滴涕产生抗药性;又因其性质稳定,不易降解,可在环境和生物体内造成残留积累,许多国家在70年代已停止使用。中国从50年代起曾大量生产,到1983年停止生产。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78206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