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百科全书
释义 bɑike quɑnshu
百科全书(卷名:语言 文字)
encyclopaedia
  荟萃人类各学科、各门类一切基本知识的出版物,它既是为使用者解决疑难问题的工具书,又是为广大读者提供系统知识的教科书。
  历史  中国人在较早的时侯就用分门别类的方式编出传播知识的工具书。相传在西周时就已出现,后来在汉代又经多人增补的《尔雅》(公元前 2世纪),被视为中国最早的工具书。这部书包含19个门类,解释字和词的含义,解释天地、山川、草木、禽兽、牲畜、鱼虫、宫殿和亲属等名称,说明其内容,具有百科全书雏型。
  中国有编撰类书的传统,类书也是百科全书型的著作。远在汉末三国魏文帝时就编出第一部完整的类书《皇览》(220~226),广集经传,随类相从,字数达800万。这种类书以后各代都有编撰,总计大小有三四百种,其中最大型的有明代永乐皇帝命解缙、姚广孝等编的《永乐大典》(成于1408年),共22937卷,约3.7亿字,装成11095册,被称为世界上最大的百科全书。但是以类书而论,清代蒋廷锡的《古今图书集成》(1726,共1万卷),编得比《永乐大典》更切合实用,可惜引文不完全准确。
  无论东方西方,学者们为了把各种知识推广和传之后代,几千年来一直在编撰当时最适用最有效的百科全书类型的书。
  在欧洲古希腊,公元前5~前4世纪已开始出现百科全书式的著作。德谟克利特(公元前460~前370)和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前322)把当时所知道的各种科学知识,写进他们的著作。这些著作都是为讲学用的,可见古希腊最初的百科全书类型的书是教育性质的。古罗马的 M.T.瓦洛(公元前116~前27)编写的《学科要义》和老普里尼(公元23~79)编写的《自然史》,也是古代百科全书类型的著作。
  西方百科全书类型的著作,有两个发展阶段:从5~16世纪,从16~18世纪。前一阶段主要是僧侣在修道院为培养神职人员所编的课本,虽然涉及各种知识,但是偏重神学。这个时期的代表作有:伊西多尔(560~636)的《词源》和文岑(1190~1264)的《大宝鉴》。后一阶段,由于科学发明渐多,知识传播日广,生产又迅速发展,课本式的著作已经不能适应客观的需要,必须编出新型的完备的工具书。
  18世纪中叶,在法国出现了启蒙运动,传播唯物主义思想,反对宗教迷信和君主专制,反对束缚生产力发展的封建制度。唯物主义哲学家D.狄德罗(1713~1784)等人主张在各学科各知识部门批评旧思想,宣传新思想,介绍最新科技和生产知识,促进社会发展。当时以狄德罗为首编辑百科全书,形成了百科全书派。狄德罗等人主编的百科全书自1751年开始出版到1772年,共出了28卷。这部百科全书的传播,动摇了封建思想基础,成为1789年掀起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的重要因素之一。这部百科全书的正式名称是《百科全书,或科学、艺术与手工艺词典》。“百科全书”是 encyclopaedia的译名,此词源出于希腊文,是“全面教育”的意思。随着各国所编的百科全书的出版,这个词的含义逐渐变化和扩大,有一切知识都包括在内的意思。
  英国从1768年开始出版《不列颠百科全书》,一再修订,现在已出到 15版(从1929年起改由美国编辑出版)。德国、意大利、西班牙等国,接着还有美国、俄国以及日本等,也先后编辑出版自己的百科全书。现在世界许多国家都出版了各种百科全书。
  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素有编辑类书传统的中国学者们认识到过去的类书只是摭拾已有书籍中的知识资料,分门别类地辑成不够完备的工具书,而且大多数是诗文章句、典故辞藻的摘录,很少科学知识,更没有外国的资料和最新科技成就的介绍,认为应编出新型的百科全书。清代末年有人编译日本中学教材,用《普通百科全书》之名出版,实际上是一种丛书。民国初年出过《日用百科全书》、《少年百科全书》,虽有百科全书之名,实际上也只是简单的常识性的文集。1936年出版的《辞海》是既解释语词又提供各门学科知识的百科全书类型的辞书。1978年,国务院决定成立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和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开始编纂《中国大百科全书》,这才是中国编辑出版的第一部现代型百科全书。自1980年起,这部书开始按学科分类分卷出版。
  种类  百科全书在性质上可分为两类:综合性百科全书和专业性百科全书。前者把各学科、各门类的知识综合地编在一套书里,后者只把某一学科或某一领域的知识汇编而成。《中国大百科全书》、《苏联大百科全书》、《不列颠百科全书》、法国《大拉鲁斯百科全书》、德国《布洛克豪斯百科全书》等都是综合性百科全书。专业性的百科全书则有《中国医学百科全书》、《中国农业百科全书》、美国《科学技术百科全书》、《苏联军事百科全书》等等。
  从编法看,有按大类分卷的百科全书,如《中国大百科全书》,一个学科一卷或数卷,几个小学科合为一卷。但世界各国一般综合性百科全书都是把所有条目按标题字母顺序排列,不是按学科分卷编写的。另外,还有地区百科全书,宗教或民族百科全书及其他专题百科全书。
  从卷数看,有大型的,一般是20~40卷(西班牙《欧美插图百科全书》已出到 120卷),也有小型的,一般在10卷以内。
  指导思想  任何百科全书的编辑都有自己的指导思想。狄德罗主编的《法国百科全书》是以资产阶级的唯物主义观点为指导。《苏联大百科全书》说自己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的。《中国大百科全书》明确地标出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
  百科全书是学术性著作,对学术上的不同流派,凡有独特见解的,都要充分反映,使读者能了解到这些学术上的不同观点,得到广泛的知识。
  编法  综合性的或专业性的百科全书,都以条目的形式按知识主题对各学科的内容作出全面、系统、简明扼要的叙述和介绍。根据编辑意图,各条目或详或简,分为大条、中条、小条。
  200 年来,各国百科全书的编撰,向来有大条目主义和小条目主义之分。大条目的优点是叙述详尽而有系统,缺点是不便于检索,使用者不能迅速地寻找到自己需要的解说。小条目则相反,易于检索,但是各条目介绍的知识不全面,不系统。大条目编法适于阅读,具有更强的教育作用;小条目编法适于查阅,有灵活省时的工具书的作用。
  《中国大百科全书》采用以中、小条目为主的编纂方法。大条目不过长,约在两三万字之间;中、小条目则是数百字到数千字。
  一般综合性的百科全书收条七八万个到十万个,字数在七八千万至一亿左右。须有数百人、数千人甚至上万人参加撰写。
  经过一二百年积累编写经验,世界各国的百科全书已经形成一套体例,其中最重要的是:
  ①参见。许多条目在释文中标出那些内容、概念上互相联系的其他条目,用特定的符号标出,以便使用者翻阅参考,取得更完整的知识。
  ②参考书目。在重要条目之后,列出参考书目,以便读者取得更进一步的专业知识,或认识钻研某一问题、某一专门学科的途径。
  ③索引。每一部百科全书必须有多种索引,使读者能迅速查到所需要的条目。最重要的是“内容索引”。索引主题数要多于全书条目总数几倍至十几倍,以使读者左右通达,触类旁通,取得更广泛、更深入的知识。
  ④附录。在书末附上多种必要的参考资料和图表,如大事记、元素表、度量衡表以及人名地名索引等。《中国大百科全书》在每一学科之前还附一篇该学科的总论或综述,以及每一学科的分类目录,使读者能获知该学科的全貌。
  ⑤图片。世界各国的百科全书都重视图片与文字的配合,黑白图和彩色图并重,有些百科全书文字与图片的篇幅几乎相等。这样文以图显,图以文明,能让使用者更全面、更深入、更迅速地掌握各种知识。
  修订  百科全书包括许多学科,各学科的内容在不断更新,但是百科全书卷帙浩繁,重印再版都比较困难。由于百科全书的部分内容和科学文化知识的不断更新存在着矛盾,各国百科全书采取几种不同的修订办法来解决它。一种是再版修订法,即隔一段时间,一般是10年左右再版一次,把全书条目修改一次;一种是连续修订法,即每隔一两年重印一次,把一部分必须更新的条目加以修订,其他不动(修订的数量约占全书5~10%);再有一种是补卷法,即把更新条目编印成一两卷,作为原版的增篇。一般百科全书每年都出版一卷《年鉴》,把一年来的变化,主要是经济生产等方面的统计数字以及一部分更新的知识独立地编为一卷。
  新发展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各国现在已开始利用电子计算机编排、印刷百科全书,并制出各种索引。对于书中有关音乐方面的条目,有的出版社还附上小型密纹唱片或录音磁带,与本书一同发行。近年来有些国家试制一种视听机,把各种条目录音,与电视片同时使用。使用者打开这种机器,一面听条目内容的口述,一面在电视屏幕上看到所讲条目的各种实物的形象。利用电子计算机,还随时可以检索所需要的条目,把它印出,这是百科全书的一项新发展。(见彩图)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78206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4 4:3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