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狄更生,E.
释义 Digengsheng
狄更生,E.(卷名:外国文学)
Emily Dickinson (1830~1886)
  美国女诗人。1830年12月10日出生于马萨诸塞州阿默斯特镇一个律师家庭。祖上是当地的望族,父亲曾一度出任国会议员,家庭以保守的传统自诩。她从小受到正统的宗教的教育,青少年时代的生活单调而平静,很少外出,仅作过一次旅行。20岁开始写诗,早期的诗大都已散失。1858年后闭门不出,70年代后几乎不出房门,文学史上称她为“阿默斯特的女尼”。研究者至今仍不明白她长期隐居的原因。
  她在孤独中埋头写诗,留下诗稿 1,775首。在她生前只有 7首诗被朋友从她的信件中抄录出发表。在她创作时,华·爱默生所领导的“超验主义”运动在离阿默斯特不远的康科德兴起,她年轻时曾接触到爱默生的思想,爱默生反对权威、崇尚直觉的观点,使她与正统的宗教感情发生冲突,处于对宗教的虔诚与怀疑的矛盾之中。她的诗主要写高傲的孤独、对宗教追求的失望、死的安详等,反映了复杂的心理状态。她的诗稿没有注明创作的日期,在隐居写诗的30年中,诗的风格和题材也没有明显的变化,所以她的作品的年代都是编者所加。据某些研究者估计,在50年代末至60年代上半期她写了800首诗,她的最佳之作大多出于这个时期。她的诗在形式上富于独创性,大多使用17世纪英国宗教圣歌作者艾萨克·沃茨的传统格律形式,但又作了许多变化,例如在诗句中使用许多短破折号,既可代替标点,又使正常的抑扬格音步节奏产生突兀的起伏跳动。她的诗大多押半韵,即听来似乎有韵,而实际上并不严格押相同的韵。形式上这些革新使她的诗避免19世纪维多利亚时期诗的风格中甜腻圆熟的音调,而具有许多现代派诗人所刻意追求的粗糙美。她的诗也摆脱了浪漫主义诗歌的直抒胸臆或感叹,善于用独特的形象和比喻,以表现复杂的内心活动。
  狄更生于1886年 5月15日逝世。她的亲友曾选编她的遗诗,于19世纪末印出 3集,但逐渐为人忘却。直到美国现代诗兴起,她才作为现代诗的先驱者得到热烈欢迎,对她的研究成了美国现代文学批评中的热门。
  从1921年起,狄更生的书信陆续选编出版。其中有许多表现出与她的诗相仿的谜一般的意趣,这也说明她的生活内容过于狭隘。
  参考书目
 Richard B.Sewall, The Life of Dickinson, 1974.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78206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7/1 5:4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