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永乐迁都 |
释义 | Yongle Qiandu 永乐迁都(卷名:中国历史) 明成祖朱棣将都城由南京迁至北京(原名北平)。以发生于永乐年间(1403~1424),故名。永乐四年诏以明年建北京宫殿,十九年正式迁入。 朱棣以篡弑得天下(见靖难之役,为封建礼法所不容。所以,当他进入南京时,建文朝大臣出迎者寥寥无几,余者或四处逃匿,或面斥其非,或图谋行刺,朱棣虽严刑诛杀,大肆株连,而建文诸臣却蹈死如归,奋臂不顾。这一状况,不能不给朱棣造成巨大的威胁;而北平是朱棣兴王之地,他在此经营三十多年,情况熟悉,统治比较稳定;另外北平处于北方农业区与牧区接壤处,交通便利,形势险要,是汉蒙各族贸易的中心以及北方政治与军事要地,定都于此不仅可抗击自北入侵的蒙古人,且可进一步控制东北地区,有利于维护全国统一。因此,朱棣即位后,即开始准备迁都。永乐元年,诏以北平为北京,设北京留守、行后军都督府、行部国子监,改北平府为顺天府;徙直隶、苏州等十郡、浙江等九省富民近四千户实北京。二年和三年又徙山西民两万户实北京。四年闰七月,诏以明年五月建北京宫殿,遣官分道采木于四川、湖广、江西、浙江、山西。六年,除北京永乐五年以前逋赋,免诸色课程,罢北京诸司不急之务及买办,以解民困;流民来归者复三年;七年,营山陵于昌平之黄土山(后改名天寿山);九年,命工部尚书宋礼等修会通河。十三年五月,平江伯陈瑄等开凿淮安附近之清江浦,使久废的运河重新畅通;十四年十一月,复诏群臣议营建北京。于是公侯伯、五军都督府暨在京武职、六部、都察院文职官先后上疏,称有必要营建北京,得旨允行。十八年九月,诏自明年改京师为南京,北京为京师(见明都城)。十二月,北京郊庙宫殿成。十九年正月,朱棣在北京御奉天殿,朝百官,大祀南郊。迁都大政至此基本完成。同年四月,因奉天、华盖、谨身三殿火灾,有些官僚言迁都之非,要朱棣重返南京,遭拒绝。洪熙元年(1425),明仁宗朱高炽曾欲还都南京,诏北京诸司悉称行在。正统六年(1411)十一月,明英宗重申定都北京,文武诸司不称行在。此后至明亡,北京一直是明朝的京师。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78206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