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潘光旦 |
释义 | Pɑn Guɑngdɑn 潘光旦(1899~1967)(卷名:社会学) ![]() 潘光旦的主要著作有:《冯小青》(1927)、《家谱学》、《优生概论》(1928)、《中国之家庭问题》(1929)、《日本德意志民族性之比较的研究》(1930)、《中国伶人血缘之研究》(1934)、《近代苏州的人才》(1935)、《人文史观》(1937)、《民族特性与民族卫生》(1937)、《明清两代嘉兴之望族》(1947)、《优生原理》(1949)、《湘西北的“土家”与古代的巴人》(1955)等。主要译著有:霭理士的《性的教育》(1934)、霭理士的《性的道德》(1934)、霭理士的《性心理学》(1946)、赫胥黎的《自由教育论》(1946)、达尔文的《人类的由来》(1983)。 潘光旦十分重视优生学的教学和研究,把提高民族素质作为挽救民族危亡的出路之一。他认为个人品质和能力的形成,取决于先天遗传和后天环境两个方面,但前者更为根本。从人类社会的前景考虑,不能只讲求个人进步,也不能只讲求社会进步,还必须讲求种族进步。在社会学研究中,他提出健全的社会不可偏废或忽视以下两纲六目中的任何一纲一目:一是个人之纲,其中包括通性、性别、个性三目;二是社会之纲,其中包括与个人通性、性别、个性相应的社会秩序、种族绵延、人文进步三目。如果一个社会忽视了其中任何一纲或一目,这个社会就是病态的。他认为家庭和人才问题的解决必“系乎遗传,系乎选择”,提倡实行只包括年老父母、未成年子女等直系亲属组成的折中家庭,认为此类家庭有利于个人发育和社会进步。他在家谱学、人才学及妇女问题等领域的研究均有一定的成就。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78206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