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梁漱溟
释义 Liɑng Shuming
梁漱溟(1893~1988)(卷名:政治学)

  中国现代思想家、哲学家和教育家。原名焕鼎,字寿铭,祖籍广西桂林。1893年10月9日生于北京一个世宦之家。1906年考入顺天高等学堂。1912年任《民国报》记者,参加中国同盟会。1917年应聘为北京大学哲学系讲师,讲授印度哲学和儒家哲学。1924年,辞去北大教职,聚徒讲学。1927年,去广东实践他的“乡治”主张。1929年任北平《村治月刊》主编。同年任河南村治学院教务长,1931年,创立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在邹平县进行乡村建设实验,任该院研究部主任,并主讲乡村建设理论。1933年担任院长,全面负责乡村建设的研究、人员培训和实验工作。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被迫停止乡村建设实验,他奔走于延安和重庆之间,做团结抗日工作。1938年参与发起乡村建设学会。1941年发起组织中国民主政团同盟(见中国民主同盟)。1950年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委员。“文化大革命”期间,与江青反革命集团进行过斗争。1980年,任中国文化书院院务委员会主席等职。1988年 6月23日逝世。代表作有《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乡村建设理论》、《中国文化要义》、《中国民族自救运动之最后觉悟》等。
  基本政治思想  梁漱溟政治思想的主要内容有:
  ① 再建中国封建主义文化。他认为文化是民族生存的决定因素,中国社会的根本问题是极严重的文化失调。因此,中华民族的复兴在于中华民族文化的重建。他所说的文化,就是孔家文化。他认为孔家文化讲究和谐,提倡中庸,崇尚仁义道德,重视孝悌礼乐,比西方的资本主义文化优越、进步,应该大大提倡,让其重光于全世界。
  ② 否认中国社会存在阶级和阶级斗争。梁漱溟认为中国是一个“伦理本位”和“职业分途”的特殊社会,不同于西洋各国阶级对立的社会,中国只有职业之分途,而缺乏阶级之分野。他认为中国社会不像国家,没有阶级,只有士农工商四民,他们只有职业选择和社会分工的不同,不存在经济上的对立和政治上的冲突。他还认为中国社会以家庭为本位,人们的关系是一种伦理关系。伦理始于家庭而不止于家庭,整个社会都是一种伦理关系。这种自家庭至国家,自父子夫妇至君臣官民之间的伦理关系,组成了中国社会。这种社会是以情义、名分、理性来维系的,没有阶级统治,是牢不可破的。他认为中国社会这种“伦理本位”和“职业分途”的结构,决定了中国社会是一个协调发展、和谐无间的社会,中国不需要革命,应走乡村建设的改良主义道路。
  ③ 主张走封建主义的老路。梁漱溟不赞成中国走社会主义的道路,认为在中国搞社会主义,首先“阶级基础难”,中国没有工人阶级;其次是“革命对象难”,中国没有需要打倒的对象。他认为“军阀不能成为革命的对象”,“帝国主义不是真正革命的对象”。他也不赞成中国走西方资本主义的路,认为中国生产力太低,没有建立资本主义的物质条件。他的结论是回到中国封建社会的老路上去,“使吾人倒返于百年之前之中国社会,或无今日之痛苦”(《中国民族自救运动之最后觉悟》)。
  ④ 提出乡村建设方案。梁漱溟认为,要改造中国应从改造乡村开始。他的乡村建设方案是:把乡村组织起来,建立乡农学校作为政教合一的机关,向农民进行安分守法的伦理道德教育,达到社会安定的目的。训练“有家室财产”的人,组成乡村自卫团体,以防止“乡民愚迷而有组织”,“为人利用,酿成祸乱”。在经济上组织农村合作社,以农业促发工业,以乡村带动城市,实际上是建立以农村豪绅为统治的农业社会。最后建立一个“中枢组织”,借乡村建设运动统一全国,以乡村建设运动的大联合作为全国的“总脑筋”,间接操纵政府,以期改造中国。
  影响  梁漱溟的政治思想在20世纪20~30年代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他所主持的山东乡村建设实践成为全国乡村建设运动的中心之一。他的乡村建设理论和实践是复古主义和改良主义的,也是乌托邦的,不可能实现。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78206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7/1 3:0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