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梅毒
释义 meidu
梅毒(卷名:中国传统医学)
syphilis
  由性传播引起的慢性全身性传染性疾病,早期以皮肤损害为主。因疮之外形似杨梅,故名杨梅疮。此外还有下疳、便毒、杨梅豆等名称,凡出生后患病的称获得性梅毒;在胎里得病的称胎传梅毒。最早记载梅毒治疗方法的,是宋代释继洪著的《岭南卫生方》。明代《本草纲目》有用土茯苓、水银治疗本病。《疮疡经验全书》记载有胎传梅毒。1632年陈司成著《霉疮秘录》,是中国第一部详细论述梅毒的专著。
  发病及其原因 梅毒的病原体是梅毒螺旋体,绝大多数获得性梅毒是在性交时皮肤或黏膜直接接触梅毒螺旋体而感染。少数是接触附有活的梅毒螺旋体的杯子、毛巾等,或输入梅毒病人的血而感染。胎传梅毒是孕妇血中的梅毒螺旋体通过胎盘传给胎儿的。此病发无定处,外达皮肤黏膜,内抵肌肉筋骨以至脏腑,随处可生。在发病过程中,无临床表现,只能靠血清检查来证实的称隐性梅毒,有临床表现的称显发梅毒。凡病期在四年以内者称早期梅毒,超过四年的称晚期梅毒。获得性梅毒在感染梅毒螺旋体后,通常有一个潜伏期,短到一周或长达三四个月,通常是二三周,在这期间虽无症状,但螺旋体已在感染入口处繁殖,并通过淋巴和血液传布全身,待潜伏期一过则发病。
  临床表现 梅毒由于病期的早晚不同,表现各异,可分为以下阶段。
  早期梅毒 ①疳疮。感染后的一二个月内发生于男女前后阴,又称下疳。这是梅毒最先出现的损害,下疳也称原发梅毒,它发展缓慢,初为粟米大小疱,四周肿而光亮,逐渐增大,破后糜烂,腥而无脓,四周坚硬凸起,形如缸口,中央凹陷成窝,一般无痛痒等自觉症状,除触及疮面时有疼痛外,按压疮基也不致痛,合并感染时则肿痛并作。下疳大都发生在外生殖器,此外以口唇、乳房和眼睑为多。下疳出现一二周后,其附近的淋巴结开始肿硬,但不痛,也无压痛。不和皮肤及其邻近的淋巴结相粘连,表面光滑,可被移动,其中腹股沟肿大之淋巴结,中医又称为横痃,破溃后称鱼口,统称便毒。②杨梅疮。在下疳发生后的七八周,出现皮疹,有斑疹、斑丘疹、丘疹、盘形疹、脓疮疹。一般无痛痒,多在一二个月后皮疹自行消退,在发疹之前往往有发热,轻微头痛,骨节酸痛等全身症状。此外在皮肤皱褶间如肛周、外阴、腋、腹股沟等处可发生扁平湿疣。初起为紫红色丘疹,由于潮湿摩擦而形成湿丘疹,以后扩大融合成基底宽广、扁平、表面有密集细粒,盖着灰白色膜的斑块,出现在患梅毒后一年左右。有10%患者因毛囊受梅毒浸润,出现程度不等的脱发现象,可自愈。
  晚期梅毒 又称杨梅结毒,大多在患梅毒四年后发生,常有筋骨疼痛,日轻夜重,损害无定处。主要有三种病理改变:①硬化性损害。患部皮肤硬化,不隆起,表面有鳞屑或色素沉着,偶有溃烂,消退后皮肤萎缩,但无明显的疤痕,好发于手掌、足底。②小结节损害。开始为扁豆形的小结节,常簇发在皮肤的呈紫褐色,高出皮面,触之质硬,无压痛,以后渐向四周扩大,与邻近损害融合,呈多环形,中间有色素沉着及萎缩,边缘坚硬,可附有鳞屑或出现浅溃疡,上覆污黄脓痂,愈后遗留疤痕和色素沉着。发生在黏膜的结节无色素沉着,溃烂较多且重,常继发感染,破坏组织较多,并易在疤痕处发生癌变。③树胶样肿。质坚、无痛、能移动的皮下硬结,渐增大与四周组织粘连,中心渐软化,触之有波动,无压痛,皮色紫褐。崩溃后脓出臭秽,形成较深的溃疡,边缘紫红,垂直向下,基底高低不平,覆以黄色腐肉,难以愈合。发于骨关节处,损筋伤骨,愈合后也多关节强直;发于头颅,引起头痛眼胀,渐致颅顶塌陷;发于口鼻多成鼻塌唇缺;还可致目糊音哑,甚则喉破眼盲。
  胎传梅毒 梅毒从血液传染,故无下疳。感染重的导致死胎或流产,即使产下,婴儿体格瘦小,皮肤苍白松弛、或身赤无皮,毒血淋漓,毒攻九窍,口腔与肛门附近发生皲裂,如不早治,以后可留下辐射形疤纹,鼻、喉、口腔和唇黏膜,可发生溃烂,如不及时治疗,鼻中隔可破坏,塌陷成马鞍鼻,口唇溃烂而致缺唇,有的婴儿发生颅顶凹陷。
  治疗 此病以内服药物治疗为主。①早期宜清血解毒:选用清血搜毒丸、三仙丹、复方土茯苓汤等。②晚期宜扶正解毒:选用化毒丸、五虎汤、土茯苓煎剂。外治:①疳疮及梅毒性溃疡:选用下疳散、凤凰散。②横痃、杨梅结毒等损害选用阳和解凝膏、旱螺散。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78206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7/1 6:33: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