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甘地,M.K. |
释义 | Gandi 甘地,M.K.(卷名:外国历史) Mohandas Karamchand Gandhi (1869~1948) 印度国民大会党领袖,民族解放运动最著名领导人,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倡导者,享有“圣雄”称号。1869年10月 2日生于西印度波尔班达尔土邦的班尼亚商业种姓家庭。其父曾任土邦大臣,母亲是虔诚的印度教徒。自幼受到《薄伽梵歌》的薰陶,13岁与卡斯特巴尔结婚。 1888年留学英国,习法律。在英期间,与社会主义者、无政府主义者、基督教徒以及神智学者广泛交往,深受基督教《新约》博爱思想、俄国Л.Н.托尔斯泰和平主义与英国J.鲁斯金《致后来者》一书的影响,反对暴力,主张忍受。1891年取得律师资格回国。 南非时期 从1893年开始,在南非从事律师工作,处理印度商行诉讼。同情华工疾苦,并领导10余万南非印度人反对种族歧视的斗争。1894年组织南非印度侨民第一个政治团体──纳塔尔印度人大会,并撰写《向南非英国人呼吁》和《印度人选举权》两本小册子,向殖民当局陈述印度人的苦难,为印度“苦力”和侨民争取生存权利。在英布战争和祖鲁起义(1906)中,组织野战救护队,照料英国伤兵。1904~1910年期间,创办凤凰新村和托尔斯泰农场,作为实现他的真理与非暴力的试验场所。1907年在比勒陀利亚创建“萨蒂亚格拉哈”(意为“坚持真理”)组织,也称消极抵抗协会。1909年发表《印度自治》一书,阐述争取印度自由的思想,为以后返回印度从事反英斗争奠定了思想基础。在南非,因从事“坚持真理”斗争而出名。 印度时期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回到印度,大战期间曾在古吉拉特农村招募志愿兵和组织担架队支持英国。在国大党元老G.K.戈卡尔的思想影响下,他周游印度各地,了解情况,组织“坚持真理”运动,积累群众工作的经验,并在阿默达巴德创办“真理修道院”,吸收数十名信徒参加,为开展非暴力运动作了组织准备。1919年领导印度人民反对《罗拉特法》的斗争,支持穆斯林基拉法特运动。1920年倡导和开展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得到国大党内各个派别和集团,以及印度资产阶级的全力支持。1924年当选为国大党主席。1929年12月国大党拉合尔年会通过实现印度完全独立的决议,授权甘地领导运动。他提倡开展文明不服从运动,强调非暴力原则,并领导“食盐进军”(1930年3~4月)。后因慑于工农革命斗争的蓬勃发展,遂于1931年3月5日签订甘地-欧文协定(见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国大党内外一致谴责这项协定,致使甘地于1934年一度退党。此后,居住中印度塞瓦格兰农村,专事“建设纲领”工作,推广手纺土布,发展乡村工业,开展农村教育和提倡讲究卫生。同时致力于“哈里詹”(意为“上帝之子”)运动,反对歧视贱民,主张妇女解放与印度教徒和伊斯兰教徒的团结。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甘地虽已到垂暮之年,仍积极投身政治活动。由于英国坚持顽固立场,不予印度独立,他于1942年8月8日发动要求英国“退出印度”的运动,要求立即独立。然而,英国早有准备,致使运动刚一开始,即遭到残酷镇压。1944年 9月,就印度前途问题,同穆斯林联盟领袖M.A.真纳举行秘密通信会谈,后因双方各执己见,会谈破裂,分歧加深。此后教派冲突事件愈演愈烈。战后,L.蒙巴顿任英印总督,提出印巴分治方案(见蒙巴顿方案)。甘地开始竭力反对,后在权衡得失后,欣然接受。同时呼吁人民团结一致,结束教派流血冲突。1948年1月30日在德里作晚祷时,被印度教一名极右派分子开枪暗杀,终年77岁。甘地在个人生活上奉行禁欲和苦行。在反英斗争中,先后绝食17次。“坚持真理”和“非暴力不合作”是甘地思想的核心。 甘地一生中曾创办和主编四种刊物:《印度舆论》(1904)、《新生活》(1919)、《新青年》(1919)和《哈里詹》(1933)。主要著述有《印度自治》、《南非的坚持真理运动》、《青年印度》、《甘地自传──我体验真理的故事》(1927~1929)和后人编辑的《圣雄甘地全集》(91卷)。 参考书目 M.K.甘地著,杜危、吴耀宗译:《甘地自传(我体验真理的故事)》,商务印书馆,北京,1959。(M.K.Gandhi,An Autobiography or the Story of My Experiment with Truth,Navajivan Publishing House,Ahmedabad,1948.) 任明皋、宁明编:《论甘地-中国南亚学会甘地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上海,1987。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78206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