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石板墓
释义 shibanmu
石板墓(卷名:考古学)
Stone-slab-lined Tomb
  青铜时代至早期铁器时代外贝加尔地区森林草原地带所流行的一种墓葬形式。其年代上限有人认为可能早到公元前第2千年下半叶,延续到前2世纪。19世纪上半叶以来屡有发现,1928~1929年苏联考古学家Γ.П.索斯诺夫斯基发掘了一批石板墓,并于40年代初加以初步分类和断代。其后又有人作了综合研究。
  石板墓的结构特点是,墓穴四壁贴以竖立的石板或大石块,石的上端大都露出地面0.5~1米,形成矩形或接近正方形的石垣,面积小的1.5米×1.5米或1.5米×1米,大的达9米×6米,四角每有较高的角石。死者置于墓穴底部,上覆石板,再混填土石;有的在墓底再挖一小坑或再设石棺以埋死者。外贝加尔西部有一部分石板墓的石垣四边作凹弧形,东部有的石板墓另有一圈较低的外垣,垣东有豁口。墓一般东西向。有的在墓东10~20米以外立一石标,石标或角石上间或刻有各种图形,以鹿图为主,故称“鹿石”,其高者达3.5米。


  死者多数头向东,仰身直肢。墓中有木炭和火堆的痕迹,但未见尸骨经过焚烧之例。墓常排成数列平行的链状而构成墓地,反映着氏族制的血缘纽带关系。墓中随葬青铜器(刀、短剑、斧、锛、镞、针、锥、泡饰、牌饰、马具等)、金银器、玉石珠子、贝、骨器、陶器等。个别年代较晚的墓中出甲片、马衔、马镳等铁器。墓中常出羊骨、马骨,牛骨则相当少见,反映出居民逐水草游牧的基本特点。有些鹿石上刻有弓、战斧、短剑等武器,墓中死者有打碎头骨或箭入骶骨等战死的迹象,表明当时战争活动的频繁。个别规模大而随葬品丰富的墓,墓主应属通过战争而不断增长财富和权势的父系氏族贵族。
  墓中出土的骨骼标本有明显的蒙古人种特征。对其族属有古突厥、古蒙古、古匈奴等不同见解。青铜器的形制、纹饰以及鹿石上的图形,表现出与南西伯利亚卡拉苏克文化、塔加尔文化及中国内蒙古长城地带青铜时代至早期铁器时代文化有多方面的共性。墓中出土的陶鬲,尤其反映了与中国华北和东北的文化联系。这类石板墓在蒙古人民共和国(见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青铜时代和早期铁器时代文化)及中国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也有分布。由于延续年代很长,墓葬结构和随葬品均有地域性差异和时代性变化,故不宜把这类遗存视为单一的考古学文化。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78206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4 0:26: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