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石油输出国组织石油价格 |
释义 | Shiyou Shuchuguo Zuzhi shiyou jiɑge 石油输出国组织石油价格(卷名:财政 税收 金融 价格) petroleum price of OPEC 石油输出国组织出口原油的价格。石油输出国组织英文简称OPEC的音译为欧佩克。它成立于1960年9月14日,其成员国有伊拉克、伊朗、科威特、沙特阿拉伯、委内瑞拉、阿尔及利亚、厄瓜多尔、加蓬、印度尼西亚、利比亚、尼日利亚、卡塔尔、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和突尼斯等14个国家。其宗旨是协调各成员国的石油政策和维护成员国的利益,防止国际石油价格下跌,把国际石油价格维持在石油输出国能接受的水平。 60年代,欧佩克的主要目标是协调各产油国的石油产量,实行定额生产计划,并先后通过与西方石油公司签订的《德黑兰协定》(1971)和《日内瓦协定》(1972),取得原油出口权,提高了原油标价,终止了国际石油卡特尔操纵石油标价权的状况。1973年10月中东战争爆发,欧佩克决定把石油标价从每桶 2.89美元提高到5.119美元,1974年1月1日又提高到11.65美元,结束了廉价石油的时代,触发了战后资本主义世界最严重的一次经济危机。这个事件被称为“第一次石油冲击”。 1979年伊朗政局动荡,世界石油市场出现抢购。欧佩克于1979年6月将原油价格提高到每桶18美元,1980年6月提高到32美元,称为“第二次石油冲击”。欧佩克各成员国利用石油美元展开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加强对石油下游工业(炼制、运输、销售、石油化工)的开发,改变了单一出口原油的局面。 第二次石油冲击以后的80年代,世界石油价格不断下跌,1986年4月降到每桶不到10美元。原因是:①高油价刺激了非欧佩克国家的石油开发,石油供应增加。1982年 9月资本主义世界非欧佩克国家石油日产量突破2000万桶,第一次超过欧佩克的产量。②西方国家成立了国际能源机构,加强了对能源的管理,大力推广节能,并加速开发新能源。1973~1986年,在20多个西方国家中,石油在能源结构中的比例从52%下降到43%,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24个成员国的单位产品能耗下降了40%。 为了维护石油价格,欧佩克于1983年采取“限产保价”政策,将日产量限制在1750万桶,原油标价由每桶34美元降为29美元,1985年降为28美元。但由于非欧佩克产油国不合作,欧佩克内部又不能严格遵守协议,严重超产和折旧出售,“限产保价”不仅未能维持石油高价,反而使欧佩克石油日产量从1979年的3000万桶下降了一半,在世界石油市场中的份额从65%下降到30%,削弱了控制世界油价的能力。1985年欧佩克转而实行“减价保产”。“油价战”历时4个月,油价暴跌1/3,大体回到了1974年的水平。欧佩克各国降价损失770亿美元。1986年3月重新实行“限产保价”,日产1600万桶,标价每桶15美元,1990年7月将日产限额定为2250万桶,标价每桶21美元。 1990年8月2日伊拉克入侵科威特,控制了世界20%的石油储量,严重刺激了人们的紧张与抢购心理。联合国对伊拉克实行经济封锁,世界石油市场供应每日减少450万桶,油价猛升到每桶30~40美元,最高点为10月9日的41.6美元。海湾危机对世界经济产生了巨大冲击,加速了西方的经济衰退,特别给进口石油的发展中国家造成了严重损失。由于西方国家拥有10亿桶原油储备,沙特阿拉伯等国又增加了石油产量,因此油价于1990年底回落到每桶25美元,到1991年3月回落到每桶18美元。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78206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