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梵经
释义 Fanjing
《梵经》(卷名:哲学)
Brahma-sūtra
  又名《吠檀多经》、《广博经》。“吠檀多”的意思是“吠陀的终结”,特指奥义书而言。《梵经》是对奥义书哲学的继承和发展。故得此名。此经专门探讨梵的本体及其体现的原理,故又称《有身弥曼差经》。传说作者是一名叫跛陀罗衍那的吠檀多论师。他的生平和他这部作品的年代,俱无资料可考。多数学者推论,《梵经》是在公元200~400年间写成的。
  《梵经》由 555条格言式的短经文组成。全书共分4 章:①通诸义篇,概括奥义书时期诸家关于梵的学说,融会贯通,纳入一个比较完整的梵我同一的唯心论体系;②无相违篇,批评数论、瑜伽、胜论佛教和耆那教的观点;证明吠檀多学说与吠陀的一神论不相违背;③修习因篇,陈述修习各种通往梵境的禅法──因;④成就果篇,说明由于坚持对梵的内在反思,悟彻梵我,证得解脱道果。这些内容总摄了奥义书的精髓,使《梵经》能与奥义书、《薄伽梵歌》并列,构成所谓吠檀多哲学的三基础。
  《梵经》集中阐明梵、我、幻三者不一不异的哲学原理。吠檀多哲学家在关于本体──梵的问题上,观点基本一致,但在梵与我、梵与幻的关系上有分歧,结果产生了十多个吠檀多支派。各支派按自己的见解宣讲、注解《梵经》,相互争鸣。其中主要的 3家注解是:①商羯罗的《有身疏》,阐述吠檀多“无差别不二论”;②罗摩奴阇的《吉祥疏》,阐述吠檀多“差别不二论”;③摩陀婆(1199~1278)的《梵经疏》,阐述吠檀多“二元论”。(见吠檀多派)
  在印度,《梵经》是一部重要的哲学教科书,印制甚多。就版本而言,以浦那、孟买和贝拿勒斯 3地刊行的梵文文献丛书本较为流行。此书言简意赅,晦涩玄奥,通常与注释编在一起出版。《梵经》以其精致、独特的唯心论哲学内容而受到古今哲学家的注意。它已被译成多种文字。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78206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6/29 3:19: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