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玄奘
释义 Xuanzang
玄奘(600~664)(卷名:地理学)
  中国唐代旅行学、高僧。法名玄奘,俗姓陈,名祎,洛州缑氏人(今河南偃师缑氏镇)。生于隋开皇二十年(600),另说仁寿二年(602)、开皇十六年(596),卒于唐麟德元年(664)。隋末他在洛阳出家,唐武德元年(618)往长安(今西安),后历游汉川(今陕西汉中市)、成都、荆州(今湖北江陵)、扬州、相州(今河南安阳市)、赵州(今河北赵县)等地,访师问学,为日后西行求法奠定了基础。
  唐贞观元年(627),一说贞观三年(629),他自长安出发,年底到高昌(今新疆吐鲁番东南)。次年,沿天山南麓继续西进,经凌山(今巴迭里山口,一说木素尔岭),过大清池(今伊塞克湖)及素叶水(今托克马克西南)、呾逻私(今江布尔)城,折而南下,经今中亚南部和阿富汗北部,东向今巴基斯坦北部至迦湿弥罗(今克什米尔一带),又经今印度西北部、尼泊尔南部,于贞观五年(631)前后抵摩揭陀(即摩竭提,今印度比哈尔邦南部),到达当时印度佛教倚心那烂陀寺,受学戒贤法师。5年后外出巡游,历今阿萨姆、孟加拉,南沿印度半岛东岸到达罗毗荼(今印度东南部),再折向西北,沿印度半岛西岸北上,来到今巴基斯坦及克什米尔的钵伐多(今查谟一带)。居留二年后返那烂陀寺,继续学习及讲学。贞观十五、十六年间(641~642),羯若鞠阇国戒日王为玄奘举行盛大的曲女城(今印度北方邦卡瑙季)之会;接着应邀参加在钵逻耶伽国(今印度北方邦阿拉哈巴德)举行的七十五日大施,会后即归国。经今巴基斯坦和阿富汗北部、帕米尔高原,于贞观十八年(644)到达于阗(今新疆和田),次年回到长安(见图)。玄奘只身西游17年,跋山涉水,行程5万里,历尽艰险,携回梵文经典520夹、657部。玄奘回长安不久,唐太宗随即召见。贞观二十年(646)完成《大唐西域记》一书。此后专门从事翻译,19年间共译佛经75部、1335卷;并受命将《老子》译成梵文,为古代中印文化交流作出了重大贡献。


  《大唐西域记》是玄奘最重要的著作,共12卷,由玄奘口述,辩机执笔,内容翔实,文笔流畅。全书10多万字,生动地记录了7世纪以前中国新疆、苏联中亚及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孟加拉等 138国或地区的地理形势、人口疆域、国都城邑、政治历史、物产气候、交通道路、风土习俗、语言文字、民族宗教等。其中,110国和地区为玄奘亲身所涉历,28国和地区得自传闻。它是中国古代杰出的旅行著作,是研究中亚和南亚各国、尤是研究印度历史地理的珍贵文献。
  参考书目
 玄奘、辩机原著,季羡林等校注:《大唐西域记校注》,中华书局,北京,1985。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78206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6/29 5:44: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