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玄奘
释义 Xuanzang
玄奘(约600~664)(卷名:哲学)

  中国唐代佛学家、佛经翻译家,唯识宗创立人。俗称“唐僧”,通称“三藏法师”。本姓陈,名袆。洛州偃师(今河南省偃师县缑氏镇)人。因家境贫困,少时随二兄长捷法师住寺院,13岁时正式出家,破格剃度为僧。
  西行求法  玄奘出家后,怀着强烈求知欲,四出求学,遍访名师,饱学佛教大、小乘经论以及各家学说。然各类佛典异说纷纭,各种学派主旨不一,特别是对于成佛的根据和步骤等问题,长期争论不休。为了澄清疑窦,追本溯源,进而建立统一的佛教学说,他“誓游西方,以问所惑”,决心往印度求法。贞观三年 (629),长安一带连遭灾荒,朝廷准允四出就食,玄奘趁机离开长安,开始了艰苦卓绝的求法之行。他经姑臧(今甘肃武威),出敦煌,再经今新疆和中亚等地,历尽艰险,九死一生,终于到达中印度摩揭陀国王舍城,入当时印度佛教的最高学府──那烂陀(施无厌)寺,被推为深通三藏的十德之一,极受礼遇。他从该寺首席代表戒贤三藏学《瑜伽师地论》等各类论典,历时 5年。后游历印度东部、南部、西部和北部数十国,广泛参学,凡经4年。回那烂陀寺后,应戒贤之嘱,主讲《摄论》、《唯识抉择论》。时该寺师子光以《三论》批驳《瑜伽师地论》。玄奘乃撰《会宗论》三千颂,会通大乘佛教中“中观”、“瑜伽”两派的争论,得戒贤等人的赞许。又应戒日王之请,著《制恶见论》,驳正量部论师般若毱多的《破大乘论》。戒日王还在曲女城为玄奘设无遮大会,以玄奘所著《会宗》、《制恶见》两论的论点标宗,任人难破。经18天大会终了,无一人提出异议。由此获得大小乘佛教徒的一致推崇,被称为“解脱天”和“大乘天”,在当时印度声誉之隆,千古一人。虽经五印朝野一再多方恳留,但玄奘毅然决然,不辞劳苦,返回离别17年的祖国。于贞观十九年,携带大批经、像,满载声誉,抵达长安。
  翻译佛经  玄奘回国后的主要事业,是翻译经论。从唐太宗贞观十九年夏开始,至唐高宗麟德元年 (664)初结束,20年间,共译出佛教经论75部,1335卷。就数量来说,占唐代译经总卷数的一半以上,为中国佛教史上其他三大译师鸠摩罗什、真谛、不空译经的一倍多。在质量上,与以往主译者多半不通汉文、译者多半不懂梵文的情况不同,玄奘兼精梵、汉文字,且对佛理造诣精深,又亲自主译,因此,译经精确,且能矫正旧译的讹谬,遂在佛经翻译史上开辟了一个新纪元,后人通称其译籍为新译。同时,玄奘翻译的范围不限于唯识宗,他把印度那烂陀寺最盛时期所传承的佛学,基本上都传译于中土,对中国古代翻译事业作出了历史性的特殊贡献。
  玄奘还将《老子》和《大乘起信论》等论著译成梵文,传到印度,推动了中印文化交流事业的发展。玄奘口述,由辩机记录整理的《大唐西域记》记述了玄奘西行的所见所闻,对于研究印度、巴基斯坦以及中亚细亚各国的古代史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创立唯识宗  玄奘的又一重要业绩,是创立了唐代第一个佛教宗派唯识宗。玄奘学兼各家,然崇尚戒贤所传唯识系学说,系统地译出唯识系理论。这种理论具有比较严密的逻辑体系,是一种非常烦琐的主观唯心主义学说。它力主“三界唯心”,“万法唯识”。认为“阿赖耶识”是世界本原,宇宙一切现象,都由“阿赖耶识”派生。还阐扬“五种姓”说,认为声闻、独觉和菩萨三乘人具有先天的决定根姓,定能成道;也有不决定根姓,即难以决定能否得道;还有一种无种姓的人,不能入道。从而开创独具特色的唯识宗。玄奘门下人才济济,他的高足神昉、嘉尚、普光、窥基,号称“四哲”。窥基在继承法系、创立宗派方面发挥了很大作用。新罗(今朝鲜)的圆测、道证、胜庄、太贤和日本等国学人慕名前来求学。玄奘于因明学造诣殊深,译《因明入正理论》、《因明正理门论》等著作。
  因明思想  玄奘赴印取经途中,曾在迦湿弥罗国僧称论师处学习因明,后在印度那烂陀寺以戒贤为师,穷究因明幽微。他在印度游学期间和回国后都对因明有卓越的贡献。玄奘在印度期间对因明的贡献主要表现为:①在印度曲女城无遮大会上提出“唯识比量”(后称“直唯识量”)。由于他思考周密,避免了各种逻辑错误,所以在这次大会上整整18天没有人能驳倒,从而创造性地运用了因明。②指出了胜军所立的“诸大乘经皆佛说”比量犯有“随一不成”的逻辑错误,并把因支中的“两俱”改为“自许”以简滥,从而使胜军的这个比量变为正确的。
  玄奘回国后翻译了商羯罗主的《因明入正理论》、陈那的《因明正理门论》,并纠正了吕才对因明的误解,从而对因明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从窥基的《因明入正理论疏》一书看,玄奘对因明理论方面的贡献主要有以下 5点:①区别了宗体和宗依即整个论题和论题中的主项或谓项,并指出宗依必须立敌共许,宗体则立许敌不许、随自意乐而建立。②为照顾主论者自由发挥思想,提出有“寄言简别”即预先加以限制的言词就不成为过失。如果只是自宗承认的,加“自许”;如果只是他宗承认的,加“汝执”;如果是两家共认的,又不是泛泛之谈,则加“胜义”或“真故”,这样就有了自比量、他比量和共比量的区别。③把立论者的生因和论敌的了因,各分为语言、智力、名义三类而成为六因。从立量为使别人理解来说,他认为在六因中唯有言生因和智了因,即语言的启发作用和智力的理解作用最为重要。④把每一类过失分为全分和一分两类,再把全分的、一分的分为自比量、他比量和共比量。⑤推究了不同情况的有体与无体。在他看来,有体即别有其体,如烟与火,各为一物;无体即物体所具有的属性,如热依火存,火外无热体。同时,他还把言陈缺的叫无体,不缺的叫有体;表诠(肯定)为有体,遮诠(否定)为无体。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78206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6/29 5:1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