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苏格拉底 |
释义 | Sugelɑdi 苏格拉底(卷名:教育) Socrates (公元前469~前399) ![]() 苏格拉底自己没有什么著作, 也没有办过学校, 了解他的言论和思想只能依靠别人的记载。古希腊剧作家阿里斯托芬的喜剧《云》把苏格拉底当一个狡黠的诡辩家来嘲弄,可是苏格拉底的学生色诺芬的《苏格拉底言行回忆录》和柏拉图的一些对话集对他却颂扬备至。通常认为柏拉图的对话集《申辩篇》、《斐德罗斯篇》、《克里多篇》、《泰阿泰德篇》是较真实的。苏格拉底死后他的学说为他的大弟子柏拉图所继承和发展。 苏格拉底虽然熟悉阿那克萨哥拉的自然哲学,但当智者派对雅典的旧习惯和道德原则表示怀疑,雅典的政府基础发生动摇时,他从研究自然转到研究伦理和政治。他认为更迫切的是要“认识自己”,而不是认识自然,因为从树木、石头和星星学不到什么东西。苏格拉底始终坚持说自己一无所知,之所以比别人聪明,就在于“自知其无知”。他坚持说,没有明知而故意做坏事的人,使一切人德行完美所必需的就只是知识。他的结论是“美德即知识”。他说“假定美德就是知识,那么无可怀疑美德是由教育来的”。在西方教育史上,苏格拉底最早指出了知识与德行的关系以及教育在培养德行中的作用。 ![]() 苏格拉底在论辩中常运用所谓苏格拉底问答法(见彩图)。他在同鞋匠、商人、士兵或富有的青年贵族以及各式各样的人谈话时,他装作别人比他聪明,通过巧妙的诘问,引导对方承认自己的观点是混乱的,所谈的是自相矛盾的,而且真正不知道所用名词的基本意义。这第一步叫苏格拉底讽刺。他认为这是使人变得聪明的一个必要步骤,因为除非一个人很谦逊并“自知其无知”,否则他是不可能学到什么的。第二步叫定义,在谈话中凭借反复诘难和归纳过程,引伸出明确的定义和概念。第三步叫助产术,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思索,自己得出结论,如苏格拉底自己说的,他虽无知,却能帮助别人获得知识,正象他的母亲是一个产婆,虽年老不能生育,但能接生一样。柏拉图在《美诺篇》里说,当苏格拉底把图形和定义提到一个从来没有学过几何的少年奴隶的面前时,这个少年奴隶就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意味着每个人都具有思维的能力,学习不是单纯积储知识材料,而是学生跟教师共同寻求正确的答案的过程。因此,亚里士多德认为,苏格拉底的最大贡献在于首次提出归纳法和定义的方法。后来西方教育史上的启发式就是从苏格拉底的这种方法发展来的。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78206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