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海沟
释义 haigou
海沟(卷名:大气科学 海洋科学 水文科学)
trench
  其深度比相邻海底深2000米以上,两坡较陡的狭长深海洼地。它通常分布在大洋边缘,而且平行于相邻岛弧或大陆边缘;比海沟的规模小,两坡较缓、水深较浅的长条状海底洼地,则称为海槽或舟状海盆。海沟是极其壮观的海底地形。全球最深点(水深 11034米)就位于太平洋西部的马里亚纳海沟。海沟是大洋岩石圈俯冲及返回地幔的场所,在全球构造中占有突出的地位。
  关于海沟的定义,现在仍然存在着不同的见解。有些学者认为:所有水深超过6000米的长条状洼地都应列为海沟。但这就将许多位于大洋中部的深长洼地也包括在内。而洋内的沟槽(常沿断裂带发育)与大洋边缘的海沟在构造含义及成因上截然不同,不宜混为一谈。近年来,不少学者倾向于将海沟一词限用于与火山弧伴生的边缘海沟。
  地形特征  海沟常呈弧形或直线形展布,长 500~4500公里,宽40~120公里,水深多为6~11公里。大多数海沟有不对称的 V字形横剖面。其洋侧坡(也称外壁)较缓,陆侧坡(也称内壁)较陡;沟坡的上部较缓,下部较陡,平均坡度为5°~7°。但汤加海沟有陡达45°的沟坡(图1)。海沟斜坡地形复杂,切割强烈,多见峡谷、台阶、堤坝和洼地等。沟底可被沉积物充填成不宽的平底。沟底的沉积物不厚,大多不超过1公里,有红粘土和硅质沉积,也有来自相邻大陆或岛弧的浊流沉积和滑塌沉积。海沟与洋盆之间,常有宽缓的海底高地,随海沟走向延伸,这种高地高出洋盆底部300~500米,称为外缘隆起。外缘隆起靠海沟一侧坡度较陡,靠洋盆一侧坡度较缓。
  


  分布  海沟分布在活动大陆边缘,主要见于环太平洋地区。在太平洋西部,海沟与岛弧平行排列;在太平洋东缘,海沟与陆缘火山弧相伴随。大西洋和印度洋也有少数海沟(见图2和表)。
  海沟与岛弧紧密共生构成统一的弧沟系。大多数海沟位于岛弧向洋一侧;也有少数海沟见于岛弧陆侧的边缘盆地中,如南海东缘的马尼拉海沟、所罗门海的新不列颠海沟和珊瑚海的新赫布里底海沟等。这些海沟除长度较小外,其他形态特点与一般海沟无异。
  地质和地球物理特征  ①  地壳结构。海沟洋侧坡是大洋盆地岩石圈的直接延续,地壳结构一般属于正常的大洋地壳。海沟的轴部地壳开始增厚,但仍具有洋壳的3层结构。轴部地壳增厚主要是由于层 3增厚的结果。层3厚度可达7~9公里,比标准洋壳的层3(4~5公里)厚。有的海沟轴部莫霍面的深度超过海面之下20公里,如千岛-堪察加海沟和汤加海沟。 但也有轴部地壳无明显增厚的,如琉球海沟和阿留申海沟。自轴带向陆一侧,地壳厚度普遍急剧增大。海沟大体上是大洋地壳与大陆地壳(或过渡型地壳)之间的接触过渡带。
  ②  地震活动。海沟及其伴生的火山弧,位于板块俯冲边界,有强烈的地震活动。震源通常自洋侧向陆侧加深,构成自海沟附近向大陆方向倾斜的震源带,称为贝尼奥夫带,其形成与板块俯冲作用有关。海沟本身主要为浅源地震带。大量的浅源地震发生于海沟陆侧坡一带。其震源机制多数显示为逆断层型,反映了俯冲板块与上覆板块之间的汇聚挤压作用。浅源地震也见于海沟轴部和洋侧坡。在洋侧坡和外缘隆起,地震震源机制多显示引张作用。这可能是由于大洋板块俯冲下弯,使弯曲部凸面的板块表层处于伸张状态所致。中、深源地震则主要分布在火山弧及弧后地区(见海底地震)。
  ③  重力与磁异常。20世纪20~30年代,荷兰学者F.A.芬宁·梅因纳斯首先发现海沟是重力负异常带。自由空间异常与均衡异常最低值位于海沟轴部或略偏陆侧。自由空间异常低达-200毫伽以下,显示出海沟地区的地壳均衡状态遭到剧烈破坏。负重力异常表明:在均衡调整作用下,该带具有上浮而使海沟地形消失的趋势。但板块的俯冲沉潜作用与均衡上浮力相对抗,使深邃的海沟地形得以维持。俯冲作用使海底岩石圈下陷,并代之以增厚的水层,必然会导致重力值降低。故负重力异常的存在也为俯冲作用的存在提供了佐证。外缘隆起则伴有不大的重力正异常。
  有的海沟未发现磁异常,或仅有微弱的正或负的磁异常。有的海沟(如阿留申海沟和日本海沟)已发现条带状磁异常与海沟轴斜交,条带状磁异常越过海沟轴,延伸入海沟内壁下数十公里,其异常幅度向陆侧逐渐降低。这可能是大洋板块向陆侧俯冲的反映。
  ④  热流。海沟是冷板块的下潜处,其热流值低达1微卡/(厘米2·秒)以下。由于岩石的热导率极低,俯冲的速度却较快,下插板块的温度就比同深度的地幔的温度低得多,海沟及海沟内壁附近出现很低的地温梯度和热流值,所以海沟本身缺乏火山活动,海沟深部可出现高压低温变质作用。而海沟向火山弧的方向,热流值却显著升高。
  成因  芬宁·梅因纳斯根据显著的重力负异常,提出海沟是地幔对流下降流导致地壳下弯的结果。俯冲作用说是这一见解的进一步发展。海沟与作为俯冲形迹的贝尼奥夫带息息相关,如海沟走向的弯转(如汤加海沟北端)便伴随着贝尼奥夫带形状的相应改变。重力、地磁和热流异常等事实也有利于俯冲作用说。板块的俯冲带动洋底下倾、陷落,形成了地球表面最低洼的地方──海沟。但是,海沟地区的应力场显示出既有挤压作用,也有引张作用。海沟的形成与俯冲的机理相当复杂,现仍在继续研究之中。
  参考书目
 M.塔尔沃尼等编,郭令智等译校:《岛弧、海沟和弧后盆地》, 海洋出版社, 北京, 1984。 (M.Talwani,W.C.Pitman Ⅲ,eds,IslandArcs,Deep Sea TrenchesandBack-Arc Basins,American Geophysical Union,Washington,D.C.,1977.)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78206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6/28 22:3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