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楞伽经 |
释义 | Lengqiejing 《楞伽经》(卷名:宗教) Lan噚āυātāra-sūtra 佛教经典。全名《楞伽阿跋多罗宝经》或《入楞伽经》。lankā是斯里兰卡岛的古名,Vatāra意为“入”或“表露”。意为释迦佛在斯里兰卡地方所说的经。梵文原本系印度笈多王朝时期出现的中期大乘佛典之一,与《解深密经》同为论述唯识思想的重要经典。此经一般认为在无著以后所成立。它与偏重于信仰并具有浓重的文学色彩的初期大乘经典不同,偏重于理论的研究和哲学的说明。《楞迦经》出现后,很快就传入了中国,最早的译本是南朝宋元嘉二十年 (443)求那跋陀罗的译本(即《楞伽阿跋多罗宝经》 4卷)。以后还有北魏菩提流支的译本《入楞伽经》10卷,实叉难陀的译本《大乘入楞伽经》7卷。此外,还有藏译本和日本南条文雄校刊的梵本。藏译本与梵本最接近。在汉译各本中,实叉难陀的译本与梵本比较接近。求那跋陀罗的译本最能表现此经的原始形态,流行也最广。 此经除序文说明其产生的原由,宣说离言自性的法门外,其主要内容有:①阐述“三界唯心”的学说。认为一切诸法都系“自心所见”,“自心所现”,是“自内证”;②说明真妄的因缘;③辨明邪正的因果,说明去妄归真的旨意及五法(名、相、妄想、正智、如如)、三性、八识、二无我(法无我、人无我)的道理。认为八识是阿赖耶识大海生起的波浪,阿赖邪识是“原因”和“根本识”,它是无始以来的本体。阿赖耶识也就是“如来藏”;④明法身之常住,以示生死、涅槃之平等;⑤示藏心自性,以明真妄、生灭、平等之相;⑥广说六度,指出自性之妙行;⑦广决众疑;⑧指出性戒,以彰生佛平等之理。全经以离名绝相的第一义心为宗,以妄想无性为旨趣,以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为教相,以自觉圣智为体,以斥小辨邪为用,为大乘瑜伽行派的学说奠定理论基础。经中还提到如来的异名有梵、毗湿努、自在天、因陀罗等,但给予不同内容的解释,可见其受到印度教的影响。 《楞伽经》对中国佛教影响颇大。据说菩提达摩曾以此经授慧可,并云:“我观汉地,唯有此经,仁者依行,自得度世。”但慧可却对此经“专附言理”,进行了自由阐发。慧可门徒更持此经,游行村落,不入都邑,行头陀行。他们主张“专唯念慧,不在话言”,实行以“忘言、忘念、无得正观”为宗旨的禅法,逐渐形成独立的一种派别,被称为楞伽师,并成为以后禅宗的先驱者。 注疏主要的有唐法藏《入楞伽经心玄义》1卷,智俨《楞伽经注》(仅存卷二卷五残本);宋善月《楞伽经通义》6卷,正受《楞伽经集注》4卷,宝臣《大乘入楞伽经注》10卷,杨彦国《楞伽经纂》4卷;明德清《观楞伽经记》8卷及《楞伽补遗》1卷,智旭《楞伽经玄义》1卷及《楞伽经义疏》9卷,通润《楞伽经合辙》8卷,宗泐与如玘《楞伽经注解》8卷,广莫《楞伽经参订疏》8卷,曾凤仪《楞伽经宗通》 8卷,焦竑《楞伽经精解评林》1卷等。日本有光谦的《楞伽经讲翼》和养存的《楞伽经论疏折衷》等。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78206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