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秘鲁
释义 Bilu
秘鲁(卷名:世界地理)
Peru/Perú
  拉丁美洲国家。位于南美洲西部。西濒太平洋,海岸线长2254公里;陆邻厄瓜多尔、哥伦比亚、巴西、玻利维亚和智利。面积1285215 平方公里。人口1969.8万(1985)。全国分为24个省,1个直辖区。首都利马。
  自然条件  地形  自西向东明显地分成3个区:①西部沿海平原。南北长达2270公里,宽16~160公里,约占国土面积1/8。北部较宽,海相沉积层中富藏石油;向南宽度缩减,南纬10°以南,海岸山脉多以陡崖临海,局部地段伸入海中,沦为岩岛,岛上堆积有深厚的鸟粪层。②中部安第斯山区。约占国土面积 1/3以上。呈西北—东南走向纵贯全境,平均海拔4300米,成为太平洋水系和大西洋水系的分水岭。北部山幅较窄,约200公里,向南展宽至近 600公里。 南纬7°以北山地海拔高度较低(3000米),马拉尼翁河左岸支流溯源侵蚀强烈,山体破碎,不仅成为连接东西地区的自然通道,也为东水西调提供了有利的地形条件。南纬7°~11°间山地,海拔高度增大,有全国最高峰瓦斯卡兰山(6768米)。山间诸大河流向与断层、褶皱走向一致,河谷深邃,盆地众多,山体被分成3列。南纬11°以南,东西两列山脉夹峙广阔的普纳高原(3800~4100米),是玻利维亚高原的一部分。新生代以来,火山活动强烈,岩浆侵入广泛,形成一条向南延伸的含矿带,富集铜、铅、锌、金、银、铋、钒等矿。③东部亚马孙低地。约占国土面积一半以上。属亚马孙河上游流域,地面平缓,水网稠密。北部贮有丰富的石油资源。
  气候  地处热带,但各地区的气候差异极大。西部沿海处副热带高压东缘,加以沿岸强大寒流的影响,气候干旱,降水稀少,并具有夏不炎热、冬不寒冷、相对湿度大(80%)和多雾的特点,属西岸型热带沙漠气候。年降水量一般在50毫米以下,南部不足25毫米,地面多为流沙覆盖,植被稀疏。中部安第斯山地气候凉爽,气温年较差小。山地北部年降水量600~1000毫米,面迎大西洋湿润气流的山地东坡可达2000毫米,其余地区多不足500毫米,南部山间高原形成大面积荒漠。海拔3600米以上山地的植被主要为草本植物和灌木;5000米以上高峰多为冰雪覆盖。农业一般局限于谷地、盆地内。东部亚马孙低地气候湿热,年降水量达2000毫米以上,年平均气温约28℃,遍布热带雨林,多染料木、桃花心木、杉及橡胶、金鸡纳树等经济林木。


  河流  西部沿海平原有河流52条,源自安第斯山脉西侧,西流入太平洋,流程短,落差大,流量小,多为间歇河,是干旱区农业的重要灌溉水源。东部属亚马孙河水系,其上源马拉尼翁河(1600公里)、乌卡亚利河(2560公里)均出自秘鲁境内的安第斯山脉,水量丰沛,支流众多,水深流急,富水力资源,伊基托斯以下可通江轮。东南部的的喀喀湖(与玻利维亚共有)流域为内流区。
  居民  在总人口中,印第安人占41%,印、欧混血种人占39%,白种人占19%,余为中国等移民。1981年人口增长率27‰。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15人。中部沿海的拉利伯塔德、安卡什、利马省和卡亚俄直辖区,面积仅占国土的7.3%,人口约占全国的40%;东部洛雷托、马德雷德迪奥斯两省面积占国土的43.3%,人口仅占总人口的3.8%,平均每平方公里尚不足1人。1981年城镇人口占67%。在就业人口构成中,农业占38%,工业占18%,服务及其他行业占44%(1982)。居民多信奉天主教。西班牙语为官方语言,印第安人通用克丘亚语或艾马拉语。
  领土形成和经济开发过程  美洲古文明发祥地之一。公元13世纪,印加族崛起于秘鲁南部,以库斯科为都城,建立了印加帝国。15世纪最盛时期,疆域扩展至400多万平方公里,人口约600万。在灌溉农业、采矿冶炼、纺织、交通工程、建筑和手工业等方面,均达到较高水平。1533年沦为西班牙殖民地,1542年建立秘鲁总督辖区,成为西班牙在南美洲殖民统治中心地区之一。1821 年独立,1826年成立秘鲁共和国。
  独立前,殖民者主要开采、掠夺中部山地以银为主的矿产资源。独立后几十年内,国家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于鸟粪及硝石的开采。19世纪后期开始,沿海河谷地区的甘蔗、棉花等种植园发展迅速;北部沿海石油和中部山地铜、锌、铅等有色金属得到开采,农业与矿业逐渐构成国民经济的主体。
  经济地理  1960~1980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为4.6%,低于拉丁美洲平均水平。1980年农业、矿业和渔业的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3.3%。70 年代以前,其出口占出口总额的90%以上,随后由于纺织品、渔船、金属加工品、机械制品等非传统产品输出的增加,比重稍有下降,但1979年仍占79%,为国家外汇收入主要来源。
  工矿业  1980年矿业产值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0%,占出口总额的50%以上。主要矿产有铜、银、锌、铅、铁等,其中采铜业居重要地位。铜的探明储量为2900万吨。1980年产铜36.5万吨,占世界第七位,在拉丁美洲仅次于智利,出口额占全国出口总额的18.5%。南部安第斯山脉西坡的托克帕拉、夸霍内和塞罗贝尔德三大矿区,是铜矿的集中产地,产量占全国4/5以上,其中位于莫克瓜省的夸霍内矿产量几占全国1/2。 银、铅、锌、铋、钒等矿的储、产量也居拉丁美洲或世界前列,为传统出口物资。安第斯山脉中部的塞罗-德帕斯科是银和多种有色金属的开采中心,素有“矿都”之称。
         


  铁矿探明储量9.7亿吨。 伊卡省的马科纳有全国最大铁矿,矿石品位高(62%),盖层薄(6米),矿区距海近(25公里),有利开采与外运。1980年全国产铁矿石382万吨,除少量供钦博特钢铁厂冶炼外,大部分输出。
  石油开采是近年发展最快的部门。1980年全国已探明储量1.12亿吨,主要分布在亚马孙低地的因图托和萨亨图洛罗斯附近及北部沿海塔拉拉等地区。1980年产石油1035万吨,出口380万吨,占出口总额的20.4%,超过铜而成为最大输出品。
  制造业产值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5%,以矿石冶炼和农产品加工为主。主要部门有纺织、食品、钢铁、炼油、有色金属冶炼、造船、水泥、化工、肥料等,但工业机器、设备、原料及制成品约 2/3仍依赖进口。中小企业占3/4,约70%制造业集中在首都利马附近。
  农业  产品出口(包括渔业、林业)约占全国出口总额的18%。农用耕地310万公顷 其中水浇地130万公顷),占国土面积的2.4%,人口平均耕地仅0.2公顷。全部耕地中,中部山地约占60%,西部沿海地区占25%,广大东部林区仅占15%。主要作物有甘蔗、棉花、咖啡及稻米、玉米、马铃薯、大麦、小麦等。作物分布相对集中,西部沿海是商品性灌溉农业区,甘蔗、棉花、稻米的最大产地。 咖啡分布在安第斯山脉东坡海拔800~1800米地带,发展迅速,1976年起产值和出口额超过甘蔗、棉花,跃居各项农产品之首。粮食作物主要分布在中部山地各河谷、盆地中,产量低,不足自给。
  天然牧场面积约2200万公顷,占国土的17%左右,大多分布在安第斯山区。1980年全国有牛384万头,主要分布在山区北部和南部;羊1447万头,羊驼、原驼和骆马约有300万头,以南部诸省最集中,肉类不敷国内消费,羊毛可出口。
  森林面积6500万公顷,占国土面积51%,木材蓄积量达22.43亿立方米,集中于国土东部。因交通不便,尚未大规模开发。
  渔业资源丰富,沿海盛产以鳀鱼为主的冷水性鱼类,捕鱼业和鱼粉加工业自60年代开始跃居世界前列。1970年渔获量达1261万吨,占同年世界渔获量的18.2%;鱼粉产量居世界首位,出口额约占出口总额的1/4。1972年以后,因沿岸洋流变化及捕捞过度等,生产急剧下降。1980年捕鱼仅270万吨,鱼粉在出口总额中降为4.8%。
  交通运输业  铁路全长4600多公里。有中央和南部两条铁路干线,以连接首都与拉奥罗亚、塞罗-德帕斯科等矿业中心的中央铁路经济意义最大。公路近 5万公里,其中铺面公路4600多公里。泛美公路沿海岸纵贯全境,并通智利与厄瓜多尔,是全国公路网的主干。卡亚俄是全国最大的海港。输出石油、铜、银、锌、铅、铁等矿产品和鱼粉、咖啡、棉花、糖等农产品。输入工业原料、机器设备、粮食等。
        


  地区经济差异  西部海岸区是国家的经济重心。灌溉农业发达,集约化程度较高,农业产值占全国的40%以上。区内人口稠密,有15万以上人口城市6座(全国9座),全国大部分工业分布于此。钦博特是国内最大的渔港、鱼产品加工中心和新兴的钢铁工业基地,利马-卡亚俄是国内最大都市区及工业中心。中部山区经济以采矿业为主。铜等有色金属开采在全国占突出地位。农业集中在海拔2000~3400米的河谷盆地内,耕作粗放,畜牧业分布于高山天然牧场。阿雷基帕是全国第四大城市,人口31万,为秘鲁南部物资集散中心。库斯科周围多印加文化古迹,旅游业较盛。东部森林区开发甚少。本区农业限于安第斯山脉东部坡地,为国内咖啡集中产区。亚马孙盆地石油产量近占全国的2/3 。伊基托斯是东部唯一较大城市,人口11万,为亚马孙河航运终点和附近农、林产品集散地。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78206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7/1 6:43: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