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汤鹏 |
释义 | Tɑng Peng 汤鹏(1801~1844)(卷名:中国文学) 近代诗人。字海秋。湖南益阳人。道光二年(1822)举人,次年中进士,曾官户部主事、郎中、山东道监察御史。他关心时政得失。作御史时,连上奏章,因言事忤旨被罢斥。后著《浮丘子》91篇,20余万言,“剖析天人王霸,发抒体用本末”,虽取泛论形式,实际是针对现实问题而发,“切于家国天下”(《浮丘子·树文》)。鸦片战争失败,清廷与英国签订《江宁条约》时,他虽已不在言位,仍条陈三十事,其中指出早为预计、以防后患的事,多为后来情势发展所证实。 汤鹏论文,重视文艺与政治的相关相称。他说“汉以后作者,或专工文辞,而义理、时务不足;或精义理、明时务,而辞陋弱。兼之者惟唐陆宣公、宋朱子耳”,并自称“欲奄有古人而以二公为归”(姚莹《汤海秋传》)。他反对当时将为政与修身分而为二,又将修身与文艺分而为二的风气(见《浮丘子·仕解下》),要求将为政、修身、文艺贯而为一。对诗歌则强调“本乎性情而应乎气运”(刘伯埙《海秋诗集序》)。所作诗文基本体现了这些主张。其文“皆自道其所得”(熊少牧《浮丘子序》)。其诗今存2000余首,评论政事,吟咏时物,俯仰身世,也都“出入于风骚,而不苟作”(《山阳诗叟行序》)。龚自珍跋其诗集说:“海秋心迹尽在是”,“要不肯挦扯他人之言以为己言”,“诗与人为一,人外无诗,诗外无人”(《书汤海秋诗集后》)。他的诗多悲愤沉痛之作,气盛笔豪,淋漓酣畅,必求尽意,而不斤斤于格律。所以孔宪彝说他“兴酣落笔一万字,长河倒泻惊奔泉”(《戏简汤海秋》)。在诸体中以五、七言古诗最有特色。 著有《海秋诗集》26卷,有道光十八年和同治十二年刻本、《浮邱子》12卷,有同治四年刻本。 ![]()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78206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