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沃尔夫,F. |
释义 | Wo'erfu 沃尔夫,F.(卷名:外国文学) Friedrich Wolf (1888~1953) 德国剧作家。1888年12月23日生于莱茵河畔诺伊维特一资产阶级家庭。中学毕业后在轮船上充当司炉航行世界各国,了解各地人民的生活。后进入大学攻读医学,毕业后在远洋轮船上任医生。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作为战地医生,目睹战争的残酷,思想倾向革命。战后参加了德国的十一月革命,被选为萨克森州工人士兵中央委员会的代表。1920年参加鲁尔区工人反对“卡普叛乱”的斗争,斗争失败后于1921年到不来梅附近的沼泽地垦荒,幻想进行共产主义移居区的试验。以后在斯图加特行医。1928年加入德国共产党。1933年流亡国外。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作为交战国的公民被法国当局拘押,1941年到苏联。1945年回到德国。1949至1951年任德意志民主共和国驻波兰大使。1953年10月 5日在柏林逝世。 沃尔夫是德国20世纪重要剧作家。1917至1921年出于对德国帝国主义的憎恶,又受到革命浪潮的影响,参加了革命。这个时期的剧本《穆罕默德》(1917)、《这就是你》(1919)、《黑色的太阳》(1921)等,是在表现主义文学思潮影响下写成,表现了对现实的抗议。1921年以后,德国的革命为什么会失败,是沃尔夫思索的主要问题。他逐步离开了表现主义,并以农民战争为题材创作了历史剧《穷苦的康拉德》(1923)。 1928年是沃尔夫创作的转折点。这一年他加入了德国共产党。他的《艺术是武器》(1928)一文可以看作是他日后创作的总纲,此后他的作品都是根据现实政治斗争的需要而创作的。《氰化钾》(1929)和《卡塔罗的水兵》(1930)揭露帝国主义的扩军备战,《泰扬觉醒了》(1930)是声援中国革命的作品。他还为德共领导的文艺宣传队写了许多小节目,其中主要的有政治活报剧《从纽约到上海》(1932)等。 流亡时期是沃尔夫创作的成熟期,先后写有《马门教授》(1935)、《弗洛里茨多夫》(1935)、《特洛伊木马记》(1937)、《彼得归来》(1937)、《博马舍》(1941)、《爱国者》(1943)等作品,大部分以反法西斯斗争为主题。《马门教授》是一部享有世界声誉的作品,剧中主人公马门洛克教授是个犹太医生,他对法西斯主义的猖獗漠不关心,认为自己的天职是为人治病。可是他作为犹太人却遭受迫害,他从亲身经历中认识到知识分子不可能超脱政治,任何正直的人都必须起来同法西斯斗争。《博马舍》是一部以法国大革命为背景的历史剧。 战后,沃尔夫的《最后的考验》(1946)和《好似森林里的野兽》(1948)出版。作品企图医治人们的精神创伤,挽救受法西斯毒害的青年一代。《女村长安娜》(1950)直接取材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的现实生活。他的最后一部作品是《托马斯·闵采尔》(1953),突出表现德国历史上这位杰出人物同群众的鱼水关系。这部剧本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都远远超过了30年前写的《穷苦的康拉德》。 沃尔夫一生共写了20多部剧本和一些小说、诗歌、电影脚本与广播剧等。其中根据他的电影脚本拍摄的《群神会》(1950)曾获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国家奖金。中国在1959年出版了《沃尔夫戏剧集》。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78206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